当前位置:首页 | 党刊辑要

【当代江西】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因地制宜

发布时间:2024-05-06     稿件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作者:江桑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言一省,更谋全局。“因地制宜”的要求,短短四字,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法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强调因地制宜 

  提到新质生产力,你首先想到的是“高大上”的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还是“接地气”的智慧大棚、红绿灯精准“秒读”、指尖点击下单?从外延上讲,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为什么强调因地制宜?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产关系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须与地区情况相适配,引导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我们不能静态地、孤立地来理解新质生产力,而要全域、多要素、立体地看待它。

  不同地域所处于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推动。

  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应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就要鼓励其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重点在先立后破,关键在分类施策。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多样,各地特色优势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也各不相同,显然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

  各地须立足本地现有的科技基础和产业条件,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下功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哪些误区 

  就发展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上,最后一哄而散。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我们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首先在认识上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避免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需要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也同样需要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片面追新求新。

  我们不能只盯着“高精尖”产业,忽视甚至放弃多年积攒下来的传统产业家底,而应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统筹推进,既要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又要注重为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比如钢铁行业是一个典型传统产业,但经历数字化转型后,繁重的劳动基本被机器所替代。钢铁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智能数控、传感识别、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技术,持续提升工艺水平,优化质量管控,提高科技含量,这同样是新质生产力。

  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盲目跟风、什么热门就干什么。马克思强调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要尊重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要尊重规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犯方向性错误,不能违背发展规律蛮干硬干。

  倘若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跟风追热,不顾实情“一刀切”“齐步走”,就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造成泡沫化、内卷化,最终留下“一地鸡毛”,给一方发展造成负担。

  避免模式单一、简单复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工程,不能只瞄准科技创新这一单一要素。生产力变革源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只依赖于科技创新这一个优势单打独斗,而是要在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动力的基础之上,再给它配备其他“装置”和“支架”,多种要素相辅相成、共同发力。

  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强化人才支撑,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向前沿领域提供急需紧缺人才。

  江西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西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比较坚实的基础。

  制造业基础好门类全。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产业具备相对优势,“制”“智”双驱的产业特点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破解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积累优势。在航空、稀土、电子信息、生物育种等领域具备较强实力,VR产业蓄能成势,布局“元宇宙”先人一步。

  对江西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汇聚向“新”朝“质”的强大动能。

  激发新经济增长点,积蓄“转型升级”的动力变革。激发传统产业“发新芽”,聚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纺织服装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培养新兴产业“生强枝”,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V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创建稀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南昌实验室、江西省复合半导体实验室、华润江中国家级实验室、江西省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利用优势资源禀赋,推动“厚积薄发”的质量变革。不断强化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大力引入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智能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各地可因地制宜选准1-2个主导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

  不断提升工业产品层次,运用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物流等开发和应用,以上游资源优势换取和发达地区、先进企业的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完成从初级产品粗加工向中高端产品制造转型。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赋能“爬坡过坎”的效率变革。加快建设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重点在稀土新材料、铜、光伏、锂电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性、特色化产业集群。

  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大企业供应链、价值链,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

  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建区域品牌,扩大“赣出精品”应用推广,推动“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