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生态建设

以ESG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16     稿件来源:《 中国环境报 》( 2024年08月15日 )     作者:张丛林 郭若岩    

 

  

  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也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

  ESG(环境、社会、治理)在生态保护、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责任履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ESG通过改善生态系统、支持绿色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多元共治等方式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助力。然而,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保护与发展协同性欠佳、发展与安全协调性不足等问题,而ESG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笔者认为,应从协同推进大治理、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共同体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推动ESG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是优化绿色产业政策。针对环保装备制造、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在税收政策方面,按比例减免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竞争力;在金融政策方面,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绿债期权、绿色股指期权、碳期货、碳期权等对冲金融风险产品,为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深化市场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设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注资,由具有投融资经验的专业公司管理基金,通过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模式推动对生态游憩、生态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进行投资,将有关收益在相关主体间进行分享,并开展风险共担。

  塑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优势。一是构建ESG导向的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从实践成果、成本内化、社会贡献、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引领性技术攻关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效能评价,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通过引导各类要素向新领域新赛道“标杆”企业流转,实现技术创新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进“有效市场”的实现。二是在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做实ESG实践。由链长企业联合产业协会规范入链与退链机制,严格根据ESG评价结果选择更优质、更可持续、更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合作伙伴,使链上各方统一发展方向;同时,引导链上各方将ESG实践精准至具体合作项目、投资资产层级,将评价指标精准至项目的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管理结构,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资产和项目的研究、决策和管理等环节。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一是助力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产业转移的方向、重点和限制条件,为转移产业设定清晰的ESG要求;在中西部和腹地投资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公共交通系统、污水处理厂等,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二是推动“绿色自贸”发展。一方面,聚焦绿色交易,扩大绿电交易、绿证交易、排放权交易等一系列绿色交易,依托长江经济带打造面向全球的绿色交易所;另一方面,聚焦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等标准体系,依托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企业碳指数、社会价值贡献等要素推出环保装备融资租赁、碳保险等绿色融资产品。

  推进生态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一是建立统一但有区别的市场准入标准。以企业绿色技术优化、减污降碳措施、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表现为基础,结合其吸纳就业、缴纳税收、回馈社会等方面的贡献,融入党建内容,并综合考虑东中西部环境承载力、资源丰富度、发展定位等基础条件,制定统一但有差异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与企业公平竞争。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长江经济带企业ESG信息平台,整合来自企业、政府与第三方机构的信息,实现有关信息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将企业环保行为、社会贡献、员工管理等ESG绩效纳入征信体系,推动企业内涵式增长。

  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出贡献。一是支撑重要供应链安全。一方面,对长江经济带重点供应链中的主要企业进行ESG评级,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符合可持续和社会责任标准;另一方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提高长江经济带供应链的可视化和预测能力,快速响应区域和国家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助力粮食安全。通过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有机耕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增加农业的生态附加值;支持涉农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依托企业开展科技成果孵化,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单位:张丛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郭若岩,香港科技大学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