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发布时间:2024-04-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拾 峰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始终念兹在兹、关怀备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脉悠远绵长,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名镇名村43个。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着力把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 

  坚持保护第一,在强化文物系统保护上持续用力 

  保护第一,是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第一条,深刻揭示了保护是首要任务、基本前提。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珍爱之情、负责之举,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着力构建大保护格局。正确把握保护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高质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做到应查尽查、应细尽细、应保尽保。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推进各级文保单位四有基础工作落地落实,逐步将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管理,深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范。 

  着力推动科技赋能保护。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文物科技创新和研究阐释能力,为保护遗产、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文化遗产防、保、研、管、用等各领域重点难点痛点,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强化文化和旅游、文物科研基地建设,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塑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动能。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探索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新途径,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大遗址展示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建设云上博物——江苏数字博物馆 

  着力保护好红色资源。贯彻落实《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建强用好雨花台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革命文化场馆。印发实施《苏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苏中、苏北片区专项规划,推动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梯次利用,让革命文物成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厚滋养,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有形载体,为赓续精神谱系提供物质支撑。 

  全面加强管理,在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上持续用力 

  文物安全事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始终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加强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督,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落实有力、机制上持续完善,不断提升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压紧压实安全责任链条。进一步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持续推进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全面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切实把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 

  提升文物安全治理能力。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深入开展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力攻坚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专项行动,推进文物博物馆单位智慧消防、智慧安防建设,更好发挥人防+技防协同作用。持续推动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江苏智慧文旅平台视频监测,开展卫星遥感、无人机执法监测,构建省级平台自动报警、文物安全员迅速处理、市县级文物部门监督检查的处置闭环,形成省市县协同、空天地一体的文物安全监测体系,实现文物安全监管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 

  筑牢文物“应保尽保”安全屏障。加强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对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事故严肃追责问责,强化部门协作,完善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合作机制,会同省公安厅部署开展田野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持续保持严打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上持续用力 

  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注重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深入挖掘江苏文物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化文明历史研究,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挖掘阐释,提炼展示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建设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利用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等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加大文明探源成果阐释和宣传力度。用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精心打造江苏特色文化标识。高标准编制实施长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持续推进长江、大运河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更好助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创新办好博物知旅、博物馆研学等活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多重价值,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生动载体,组织推出一批承载中华文化、深受大众青睐的文物新展览、文博新节目、文创新产品,生动呈现江苏历史人文之美。 

  策划推出彰显文化遗产魅力的旅游精品。坚持把旅游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出更多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旅融合标志性产品,培育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东坡行旅”“新四军东进北上”“江南水乡斗米尺布等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