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工、外来人员子女就学……”文艺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是位连任的老委员,她每年的提案都很”跨界”,和她写作的笔触一样直抵最扎实的生活土壤。今年关注儿童医疗资源和新能源的问题,她在提案中写道:“没有去过深夜的儿科急诊,不足以谈人生。”
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一个五百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地级城市,一般只有一所专业性的儿童医院,10岁以下的儿童,至少在三四十万以上,而儿童医院医生护士或专业的儿科医护人员的总数,大约不会超过300人。”范小青对身边的医院进行了摸底调查,部分大医院虽然设有儿科,但一般不设夜班,不设急诊,导致急诊儿童只能集中到唯一的一所儿童医院,正所谓“没有去过深夜的儿科急诊,不足以谈人生”。
如今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城市工作的外来人口子女增多,二孩政策带来新生儿潮,这些导致儿科医疗资源紧缺、奇缺。再加上近年来流感肆虐,儿童更是流感的高发人群,一时间门诊量、急诊量剧增,有人形容深夜的儿科,简直如同“难民营”。范小青注意到,全社会正在倡导社区医疗的方向,以减轻大医院的负担,解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但是社区医院更多是针对中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病了,送到社区医院去诊治,一个家庭,一旦孩子病了,全家出动,必定是送往专业的儿童医院,儿科医疗的供给差距很大。”
范小青说,造成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的儿童医院数量太少;普通医院的儿科不受重视,医护力量太少,不能正常开设夜班、急诊。她在调研中发现,某大医院儿科只有一个医生,如果这位医生生病或有其他事情不能上班,儿科就得停止门诊。此外,很多医学院不设儿科专业。儿科医护人员工作难度大、地位低、待遇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影响医学院学生选择儿科职业。其中,还有传统的不重视儿科的观念在作祟,儿科仍然是“小儿科”。
范小青呼吁,政府层面,集中财力物力,增加专门性儿童医院的投资建设并鼓励民资进入。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最大程度调动儿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医学院毕业生进入儿科。希望能够恢复医学院儿科专业。可以适当降低录取条件作为倾斜鼓励。
写作关注现实生活,催生这些“跨界”提案
“这两个都是社会民生问题,我每年关注的都是民生问题,除了我所在的文化领域,教育、农民工的问题我也提过。“范小青说,这跟自己写作和生活有关。“我写的都是现实题材,必须关注现实生活。”
作为作家写小说和作为政协委员递交提案,都是她干预生活的一个手段。2016年范小青推出了长篇小说《桂香街》,以繁杂琐碎的居委会工作为主线,展现了发生在桂香街居民生活中的一系列鲜活的市井故事。为小说创作收集素材、体验生活的经历,也是她了解社情民意、调研问题的过程。在完成小说之前,她先完成了一份关注居委会工作和社工待遇的提案,得到了民政部的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