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刊辑要

【青海党的生活】青海革命精神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2-07-18     稿件来源:《青海党的生活》2022年02期     作者:杨晓燕 苏怡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海各族人民建设青海、奉献青海、服务青海,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革命精神。青海革命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脉,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思想底蕴上内涵相同,价值立场上高度一致,精神追求上同心同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治青理政理念在青海的具体体现。其孕育和发展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省情定位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又具有个性特征。

  科学性:青海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青海化。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青海循化籍学生邓春兰四姐弟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成为青海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追求救国真理的青年先锋。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途径青海果洛地区,在班玛县驻足、战斗近一个月,正式掀开马克思主义指导青海革命实践的序幕。马克思主义在青海逐渐生根发芽,成为青海人民争取解放、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成为青海革命精神生成的根本理论基础。青海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建设中,先后形成了“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体系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淬炼形成的,形成了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精神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青海的深度融合。

  人民性:青海革命精神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党在青海百年奋斗历史中的“人民情怀”“民生价值”贯穿各个时期、各项事业。革命时期,西路军战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建设时期,党领导我们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世界翘楚,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结束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等等,这些都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进入新时代,省委省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的经济任务和重要的政治任务,“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全省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高质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社会事业,高层次完善民生改善保障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发展之路在改善民生福祉中越走越宽广。

  先进性:青海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随着马克思主义同青海的历史发展相结合,青海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将共产主义作为坚定信仰,坚持这一真理、捍卫这一真理、践行这一真理,并为之确立起奋斗目标与行动纲领。回首青海这片热土的革命事业发展脉络,一批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共产党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畏艰险、勇敢担当,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青海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青海革命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于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和大批从内地赴高原的有志青年,拥有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崇高品质。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形成一个在行动上一致、思想上统一的先锋队整体,这样的政治品格也充分体现了青海革命精神的先进性。

  地域性:青海革命精神孕育于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青海革命精神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体现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空气中平均含氧量最低、高原疾病最多的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它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但这里总能诞生伟大的事业,并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青海的革命精神是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青海各族人民和大批从内地赴高原的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立足特殊地域,为民族的独立、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改变青海落后面貌,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积累下来的一种民族精神。无论时代赋予什么样的烙印,青海的革命事业始终与一代代青海人战严寒、斗冰雪、抗缺氧,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的不屈精神息息相关。

  民族性:青海革命精神体现于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先民生活繁衍之地,也为青海革命精神注入了独特的民族性基因。青海革命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长期交往交融、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各个时期的革命历程中,青海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勠力、艰苦奋斗,涌现出以十世班禅、喜饶嘉措、郭永怀、尕布龙、索南达杰、廉福章、尖措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共同谱写了不断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推动青藏高原沧桑巨变的壮丽史诗。青海革命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群众为了寻求民族进步与繁荣富强而拼搏奉献的高尚品质,是青海各族人民不畏挫折、自强不息寻求富强之路的崇高期望,更是党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宝贵结晶。

  生态性:青海革命精神见证了共产党人顺应自然、保护生灵、修复山河的生态变革。青海地处三江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柴达木精神就是强调“实事求是地探索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和理念”。青藏铁路格拉段在6年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摆在重要的位置,做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十八大以来,青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经济,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切实承担起了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青海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力度和深度,从认识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当前到长远,所发生的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革。(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研究中心)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