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刊辑要

【江淮】紧紧扭住安徽高质量发展“三个关键”

发布时间:2023-02-03     稿件来源:《江淮》2022年第12期     作者:王尚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多年来的打基础、促转型、抢赛道,已步入厚积薄发、蓄势起飞的新阶段。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扭住制造业、改革开放、营商环境“三个关键”,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安徽篇章。

  突出制造业这一关键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比苏浙,反观自己,我省制造业发展不足不优的矛盾突出。2021年,我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4%,分别比江苏、浙江低9.4、8.1个百分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7万家,不到江苏的4成、浙江的5成。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形势逼人。 

  第一,着力实施制造业“三化”改造。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针对我省制造业产业层次不高的实际,采取财税金融支持、“零增地”激励、亩均效益倒逼等举措,引导传统优势制造业,如建材、化工、家电等,加快“三化”改造,实现由“基础良好”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变。要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创新的手法步法打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第二,着力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融合集群发展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以顶格战法强力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重点打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围绕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围绕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第三,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围绕生产、设备等环节中的“堵点”“痛点”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快建设“科大硅谷”,高水平建设中科大科技商学院,构建充满韧性和张力的创新生态。 

  第四,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工业互联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抢占的新赛道,要咬定目标、持续发力。要突出抓好“羚羊”工业互联网建设,进一步推动平台资源汇聚和功能升级,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广制造业模式创新,引导和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人才、金融机构和服务商等共聚羚羊、共建生态、共享发展。要突出抓好企业数字化改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网、上网、用网,抓好企业数字化诊断评估和改造,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价值倍增,创造我省工业互联网新优势。 

  激活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一招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弘扬小岗精神,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第一,全面推进“亩均效益”改革。外地的成功经验和我省的实践表明,“亩均效益”改革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措施。要在继续鼓励和支持先行先试的同时,根据已摸清的全省规上工业亩均效益基本情况,学习借鉴江苏、浙江等地成功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遵循市场逻辑、有序扩面升级,倒逼“僵尸”企业、低能低效企业尽快出清和加快重组。 

  第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围绕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改革两个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各个群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村宅基地改革,重点在于如何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鼓励已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做好这两篇文章,可以有效释放农村土地潜能,有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第三,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释放出十分强烈的政治信号和政策导向。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全面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要瞄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入围全国民企500强目标,遴选若干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和重点打造,扎实推进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计划。要高度关注和呵护民营中小微企业,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当下的生存之危、成长之虞,为他们营造有温度有温情、无偏见无歧视、公平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 

  第四,全面对接上海世界级对外开放大平台。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处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作为经济外向度不高的我省,对接大上海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上海不仅聚集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还拥有众多面向全球、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开放平台,如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全面加强与上海的对接与合作,更好地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整合、集聚资源要素,千方百计扩外贸、稳外资、强外经。 

  夯实营商环境这一关键支撑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我省驰而不息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中,我省居全国第8位,同比提升8个位次。但是,“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 

  第一,常态化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自2022年“新春第一会”起,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不设限随机接待企业和群众上访,现场帮助企业和群众纾困解难,受到广大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要认真总结这一独创做法,常态化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建立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实行清单式、闭环化管理,让“一改两为”的号角响彻江淮大地,成为新时代安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新标识。 

  第二,创建营商环境“安徽模式”3.0版。我省连续多年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建了营商环境“安徽模式”1.0版。2021年起,开展对照学习沪苏浙政策和举措活动,出台营商环境建设“十做到”“十严禁”,创建了营商环境“安徽模式”2.0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对照沪苏浙,围绕市场主体的体验与感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切实破除对民营企业的“隐形壁垒”,积极参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努力创建营商环境“安徽模式”3.0版。 

  第三,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借鉴山东青岛等地做法,继续大张旗鼓支持“民告官”,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促使各级政府和干部守约诚信、依法行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