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新型合作农场蹚出乡村振兴新路

发布时间:2022-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近年来,南通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创造性地将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探索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领办,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鼓励村干部和种田能手参与的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走出了一条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新路。

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亟待激发。南通市针对人多地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基础条件不够完善的市情实际,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路。


海安雅周镇许家庄村合作农场粮食进场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是落实粮食稳产保供新要求的有效举措民以食安,国以民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要求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等要害问题。土地就是粮库,深耕土地、科学种田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南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高度重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带来的良好基础,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开展稻麦规模经营,发挥粮食生产的兜底作用,全市粮食生产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对于完成粮食稳产保供任务作用明显。2021年全年粮食面积806.6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均较省政府下达南通的目标任务有所增加,水稻单产水平始终位居江苏前列。全市人均粮食450千克,主要口粮自给率100%,达到国际粮农组织粮食安全标准。

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有利于进一步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农田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南通提出要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明确实施模式创新、耕地提质等十项工程,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利用水平,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利用无缝对接。20204月,南通被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示范区,相关经验和做法在全省推广。南通在全省率先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一次性、成规模建成了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发展新型合作农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机化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实现了农机化与三农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是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行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上种地效益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201810月,南通市两办印发《关于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的序幕。2019年,南通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列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全市151三个全覆盖()中,选择种植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居)进行新型合作农场试点。此外,结合脱贫攻坚总目标,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建立新型合作农场。新型合作农场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有效发挥村集体资金、人才和资源集约优势,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既顺应农业发展规律,使得农业生产方式从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集中经营转变,又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高位统筹推动新型合作农场建设

南通把发展新型合作农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工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动新型合作农场有序发展,成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保障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新生力量。

打牢农田农场人才三个基础用心抓好农田设施、土地集中流转和新型职业农民三个关键支撑。十三五以来,在农田建设上共投入资金6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4万亩,夯实了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农田基础。全市431个村成立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民入社12.3万户,集中土地22万亩,赋予农民更加明晰的土地财产权,夯实了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产权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头羊作用,因需培育,因材施教,全市合作社共有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1900多人,并定期接受免费专业培训,让广大农民真正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挑大梁”“唱主角,夯实了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人才基础。

落实财政保险金融三大支持落实财政奖补,力推新型合作农场项目发展壮大。对通过验收的新型合作农场,按照新增流转土地面积,市县一次性补贴不少于每亩200元。同时,从农场建成到2022年,按农场经营面积,市县每年每亩补贴不少于200元。截至202112月,市级已累计拨付补助资金4799.515万元,其中一次性建场补助1852.64万元,经营发展补助2946.87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补助8387.56万元,有力调动了基层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的积极性。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农场经营面积全部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水稻、小麦分别按照最高保额1200/亩和800/亩提标承保,财政补助80%的保费。累计补助农场保费1260万元,保险稻麦种植面积21万亩,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提供重要保证。落实金融支持。市级财政落实金融支持,优先为农场提供信贷支持和担保服务,着力扩大贷款覆盖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审批手续,切实满足新型合作农场的金融需求。39家新型合作农场获得贷款1260万元,财政贴息54.53万元,解决了农场资金不足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健全经营分配考核三项机制健全多元经营机制。形成了合作社直营村干部集中管理、村组干部分包经营片管理、招聘能人参与管理以及本村农民合作经营等四种模式。已建成的431个新型合作农场规模经营面积均在300亩以上,其中1000亩以上的21个,合作社直营村干部集中管理115家,村组干部分包经营片管理87家,招聘能人经营参与管理103家、合作经营126家。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对参与经营的相关人员采取定管理费、定产定量、定成本投入、定利润分成的办法,合作社利润先按60%的比例上缴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农业生产和发展公益事业,再对入股农户进行分红,实现农场共建、利益共享。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年度综合考评,实行一熟一认定、两熟一复核、全年一考评制度。各县(市、区)将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纳入年度目标任务管理和镇村干部考核范围,确保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稳步有序向前推进。

推动新型合作农场发展迈向新台阶

南通不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优化补助机制和激励机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新型合作农场发展迈向新台阶。

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新型合作农场建设充分释放乡村振兴活力,引导最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431个村通过新型合作农场经营,享受政府转移支付资金13187.075万元,购置农机1104台套,建设粮食烘干中心80个;68个村承担上级扶持项目,获批补助资金8494.2万元。集体经营的新型合作农场,不仅提高了村集体经营收入,村民们通过流转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也增加了收入。省示范社如东县双甸镇石甸社区新型合作农场尝试粮食集体种植新模式,引导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农民在拿到每亩85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以参与土地分红,剩余劳动力进合作农场务工,这样一来,不少家庭就能拿到三份收入,形成了租金+股金+薪金的经营方式。全市有6个合作农场实现二次分红,分红资金达到158.6万元。有1.1万个富余劳动力在新型合作农场务工,支付务工工资2108万元。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村集体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农民收入有了可持续的源头活水,真正实现了输血造血的结合。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不断建强在提升农村基层党建质量上,新型合作农场由村干部领头开展经营,与群众同生产、共劳动,有效解决了农户不愿种田、种田收益低、土地流转纠纷多等问题,得到了群众普遍拥护,密切了干群关系。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生代村干部。如东县河口镇双港村的光耀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采用村干部与能人共同管理的经营方式,年轻的村干部从不会种田到基本掌握病虫害防治基本技术和田间管理的常识,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锤炼了一支不怕苦、不怕累、能战斗、肯奉献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进一步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产业兴旺进一步深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新型合作农场种植稻麦优良品种,面积达21万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绿色化、药肥减量化、服务专业化,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品牌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等多点发力,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了示范效应。新型合作农场的培育使得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优良食味水稻占比不断提升。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新型合作农场对水稻附加值的探索从未停歇,除种植有机水稻外,还通过稻谷深加工,引进碾米机,将水稻碾成大米销售,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同时,与江苏孝仁堂合作,成立江海博士农场,生产健康富硒农产品,并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稻米产业联盟,培育了·皋长寿”“淘米记14个区域公共品牌,打造5家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9家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新型合作农场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村庄环境相配套,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生态功能,农耕文化浓郁的田园风光逐步呈现,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基石。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型合作农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除粮食种植合作农场外,养殖农场、全托管服务类家庭农场、种养游结合类家庭农场、无人农场等新业态的崛起,成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重要路径。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载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完善做好路、沟、渠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新型主体打造了经营现代农业的有效平台,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保障,促进了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如石甸社区不断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融合,2021年获评省级农民田间学校,为培育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出一份力。通过新型合作农场开展稻麦规模经营,既优化了劳动力结构,有效解决了将来农村田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又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袁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