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基地成果

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行区 加快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1-07-13     稿件来源:南京社科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合肥、苏州等城市均围绕“十四五”规划强化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加大战略布局。建议南京坚持创新引领,围绕重点领域突破,加强全球合作,促进生物产业迈向中高端,使生物经济成为推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抢抓机遇,优化生物经济发展布局

生物经济是伴随着生物技术革命浪潮产生的新经济形态,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数字经济之后的第四次经济浪潮,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对加快转化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战略、产业革新、区域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响应国家政策,体现生物经济中的战略担当。生物经济发展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各国对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达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凸显了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战略地位。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科研人才等生物技术研发资源,应在构筑生物技术高地、培育生物经济动能、提升生物安全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顺应产业规律,抢占生物经济的市场先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生物技术投入和生物经济布局,生物经济政策成为全球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包括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壮大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据经合组织测算,全球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产品由化工过程而来,而在未来10年至少将有20%的石化产品(市场规模达8000亿美元)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受技术创新、居民保健意识增强、生物药疗效显著等因素驱动,未来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增,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此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为生物固碳、生物能源、生物基制造等领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风口。 

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应对生物经济区域竞争。生物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产业分工格局,深刻改变未来区域和城市发展格局。当前国内生物经济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生物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区域和城市之间围绕生物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十四五”时期是国内外生物经济的重要培育期,必须紧抓当前生物经济爆发前夜的机遇窗口,充分发挥产学研资源特长,以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产业基础较好的领域为重点,建成实力强、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生物经济壮大成为南京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崛起成为全国生物经济的高地,加速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完善体系,加快构建创新引领产业生态

十四五”时期南京发展生物经济,要抓好重点领域,坚持强优势和补短板相结合,不断突破短板、完善生态,努力集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经济要素资源,实现生物经济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与市场链优化。建议以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行区为目标,超前对生物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系统性谋划,实现突破式发展。 

强化龙头引育,做强重点领域头部企业。加大生物类优质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运用政策组合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农业育种、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头部企业增资扩能、兼并重组,以龙头企业引育促进产业集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开展好生物技术创新、投资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构建相关产业链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强龙头企业在业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立足科教资源,搭建高效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南京人才“富矿”优势,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政策,充分调动行业积极性,促进人才集聚创新,加速创新产业化。充分发挥“海智湾”等载体和机制,吸引生物领域高端人才来宁落户创业,吸引更多头部企业研发环节落户南京,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全面整合生物类科研机构、医疗资源、农业资源,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组建南京生物经济国际级平台,吸引全球生物科技人才,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生物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通过委托运营等方式,开展项目招引和优化产业研发创新服务,扩展跨地区合作。 整合创新要素,锻造优势领域全产业链能力。把握当前创新要素全球流动机遇,主动对接生物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建立以政府间战略性合作协议为基础、企业间多层次合作为支撑的国际生物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产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整合生物经济产业载体资源,以创新联动机制弥补产业布局分散短板,提高协调力,降低内部同质化。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壮大生物服务业,在摸清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招商引资图的基础上,始终聚焦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设,构建创新研发技术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深度研发与通用化应用,提高生物经济优势领域的全产业链能力。 优化投融资环境,形成产融联动的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资本撬动作用,依托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加大金融对生物经济的支持力度。利用定向增发、基金入股等实施杠杆撬动,探索科学合理的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项目投资,适度加大政府引导基金让利幅度,不断提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和杠杆作用,提升生物经济投资活跃度。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在跟踪技术、识别项目的专业化优势,为产业链发展争取更多资源,打造高效产融对接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提供金融支撑。 

(作者曾盛红、张新生(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韩晶、李文苑、王苏波(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本文于2021526日发表于《南京日报》A11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