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社会建设

把好“区政合一”发展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2-01-2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叶冬华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为基层今后五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6月,着眼于省委赋予泰州“打造崛起中部产业增长极”的重大使命,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启动融合发展,这是全省第四个、长江以北第一个推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发区。融合后的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赶考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融合发展新篇章,关键是要科学把握发展的辩证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绿色、融合”发展。 

  着眼创新发展,在新与旧之间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来讲,就是要抓紧抓牢创新这根主线,推动发展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增长,从要素拉动走向创新驱动,从传统生产走向高端“智”造。在产业集聚上体现创新发展。坚持“产城一体”思路,深入开展生产力布局研究,编制实施泰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分区规划,系统解决“用地怎么分、产业怎么落、项目怎么布”的问题。聚焦“医”和“药”两大主题,大力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三比一提升”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全国疫苗产业地标、特医配方食品中国第一高地,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跻身全国化学药新型制剂和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区。在转型升级上体现创新发展。中国医药城的发展,前15年主要依靠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平台孵化企业,今后15年必须布局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新风口。结合泰州科技新城规划,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加快先导区科创中心建设,共建区域创新综合体;借鉴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委托国创中心运营管理创新综合体和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离岸孵化合作,率先承接国创中心医药产业创新成果,链接上海医药产业创新资源。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力争五年后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挺进全省前列、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趋势,通过政策引导,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赋能强智、扩能增效,五年内建成智能示范工厂10家、示范车间120个,建成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实现5G网络深度全覆盖。在园区改革上体现创新发展。按照“充分授权、产业逻辑、公司化运作、全员聘用、KPI考核”五个原则,围绕产业发展所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行“园区管理办公室+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实行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的差别化配置,打造头部企业带动、垂直整合链条、一二三产联动联通、数字经济赋能裂变的特色园区。 

  着眼绿色发展,在高与低之间增创生态发展新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尊重规律,正确把握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变粗放利用为集约利用、变低效利用为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从历史看,需要体现逐步还清欠账的担当。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虽然在生态建设上付出大量努力,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突出治“已病”,持续开展环保体检,深入实施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另一方面,需要突出防“未病”,坚持“破”“立”并举,结合“五未土地”整治,破无效供给、低端产能,立高端环节、高端产业,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创新提升,努力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当下看,需要扛起重现一江清水的责任。现在生态环境方面,群众反映较多的,是河道,是水质。水体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这就需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系统思维,把好整体脉络,按照“控排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思路,实行水里和岸上一体化治理。同时,坚持以透引景、还水于民,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注重树乔灌、花草藤配置得当,大中小、高低平错落有致,打造具有临江滨河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从未来看,需要强化永续绿色发展的预期。坚持算好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巩固提升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成效,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开展“水气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统筹做好保护与修复、转型与发展相关工作,打造生态命运共同体。 

  着眼融合发展,在分与合之间营造携手发展新态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只有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立足形成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妥善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在战略上,做出的谋划都要着眼区域融合。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就是要在发展理念上登高望远、抢占先机,在工作思路上采石攻玉、取长补短,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中寻找契合点、打造新亮点,全力推进更宽领域的观念融合、更高层次的产业融合、更广范围的空间融合,既干好“自己”的事,也做好“一起”的事,推动资源要素统筹优化、节点空间匹配呼应、城市功能一体联动,努力“向南而进、融入苏南、接轨沪宁”。在战术上,制定的政策都要指向城乡融合。目前,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城镇化率低于苏南,城乡结构相对均衡,这既是短板和弱项,也是潜力和空间,只要统筹好“四化同步”进程,就具备做强城市和做强产业一体推进的后发优势。要把城乡转型放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去谋划、推进,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在城市,围绕“水清、绿透、文昌、城秀”目标,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有序实施“精致高新”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在农村,围绕“清爽、整洁、和谐、自然”目标,编制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分类示范、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引导农民梯度转移、进镇入城。在操作层面上,出台的措施都要有利于产城融合。产业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推动产城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中,要围绕“东进、西优、南联、北融”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强统筹谋划,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为载体拓展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充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达到人、产、城三者之间和谐共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作者系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尤 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