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社会建设

系统破解城市公共空间紧缺难题

发布时间:2024-04-0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汪广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强调指出,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开放空间环境,也是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窗口。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提高,公共空间紧缺成为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的难题。当前城市建设已进入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存量挖掘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系统破解城市公共空间紧缺难题,分类塑造特色城市公共空间,既提高生活品质,又增强城市活力。
  打造更具活力的街道空间。营造活力街区。遵循街道生长脉络与人文肌理,运用科技、商业手段,提升街区功能、承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营造生活化社交化场景。例如,上海在新城规划建设导则中提出,打造标志性24小时运营的公共活动集聚区,鼓励沿街建筑底层引入多样复合的功能业态,将商业、办公、居住、文体、娱乐、社区服务等不同功能进行有机混合。打造无车街区。在城市中心建设小街区、密路网、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街区。以步行道系统为核心,构建层级化活力中心区,提高行人优先的生活品质。例如,成都未来科技城打破“汽车优先”的传统规划秩序,充分利用丘陵地形地貌,建设地上地下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人车分流,满足慢行可达的步行需求。优化主题街区。实现微观街巷再生,打破商业空间边界,让原本封闭的建筑融入周边街道,便于人们从各个方向进入。广州北京路骑楼古街、东濠涌的微环境改造,引导沿街商铺围绕立面,做出更多开放式外摆,进而创造出更加有趣的微型公共空间和休憩角落。
  打造更具获得感的社区公共空间。整合存量资源。整合利用社区办公用房、小区综合服务设施,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及小区周边存量闲置土地等存量资源,用于改建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提高为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服务需求的功能性空间比例。重庆鼓励存量土地房屋转型,发展健康养老等政府扶持产业,对“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以及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土地,可与周边用地整合实施,重点用于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拓宽利用维度。打造多场景复合的未来社区,突显空间和功能的复合化设计,引入时间概念,使社区居民能够在不同时段对同一公共空间进行多角度应用。北京地瓜社区利用小区居民楼下的闲置空间,打造了图书馆、影院、健身房、玩具屋等多种活动空间,为周边居民创造了时尚、共享的公共客厅。重塑不规则空间。整合不规则的社区闲置场地,重新打造原本有着明确规整场地要求的公共空间。例如,曼谷空堤区的“社区改变生活”项目突破原有的长方形禁锢,将足球场打造得如同俄罗斯方块,有梯形、心形、L和Z形等形态,让每个拥挤的社区都能拥有造价低廉、实用的公共运动场地。
  打造更富内涵的广场空间。重塑空间秩序。根据使用性质、人流需求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广场规模和尺度,满足人们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衔接城市整体线性公共空间,将建筑界面与广场空间同步设计,保持周边建筑完整连续,形成广场与建筑的空间过渡。拓展场景功能。推动大广场周边等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改造,结合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分布和城市功能片区定位,因地制宜嵌入城市家具、植入新兴技术、融入服务功能。例如,上海推进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改造,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市民游客还可以通过扫描座椅上的二维码,获取座椅附近“红色印记”“社区名人”“历史人文”等相关信息介绍。完善街区广场。将沿街建筑立面和街道路面共同形成的U型界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形成宜人的尺度和空间感受。香港Walk DVRC将市中心1公里长的辅道改造为市中心步行空间,在人流高峰期,居民也可以享受公园和部分人行道的宽阔道路,且整个道路保持有轨电车通行。
  打造更为开放的政务服务空间。提高办事便利度。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美观”的设计方针,更多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度、便利度和舒适度,拉近空间与来访者的距离。如,荷兰海牙市政厅引入“行政街”设计,将传统线性公共空间放在政务服务空间的思考中,改变了政务办公空间封闭的外在形象特征,以一种更为亲密的交流姿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空间开放性。满足政府办公、会议举办、公众集会、市民活动等多元化需求,设计打造体现时代特色、节能低碳、开放兼容、集约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内的建筑群采取组团式布局,可分可合,突出建筑功能的开放与交流,会议设施、活动设施等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实现内部办公功能共享。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加强办公用房节能评估审查,强化供暖、空调、配电、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资源建筑的应用形式和范围。无锡市建筑专家工作站改造项目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同时,应用保温与装修一体化、绿色照明、全热回收新风和空气源热泵等技术,达到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打造更具创意的地下空间。建设立体枢纽。加强地铁站点空间规划整合,促进土地综合开发。北京推动地铁站周边用地一体化综合开发,建设71个可达性和识别性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的城市活力微中心,形成以地铁站为核心的功能复合、交通完善、地上地下有机统一的空间网络体系。完善立体慢行网络。建设地面、地上、地下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以地铁站为核心,主要出入口与城市步行系统及广场连接,形成覆盖城区,不被车行道阻断的完整连续慢行系统。例如,杭州波浪文化城打造全天候、立体化、连续性的地下步行系统,连接了CBD中轴线上的市民中心、地铁车站、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建筑。建设立体停车塔。充分挖掘地下垂直空间的价值,缓解主城区停车难问题。鼓励结合广场、学校操场、公交场站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东京品川地铁站设置地下自行车机械停车塔,提供快速且平价的停车服务,解决车站周围自行车停放的问题,改善了周遭的城市景观。
  打造更显精致的绿色空间。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充分利用边角地及小型开放空间建设口袋公园、迷你公园、袖珍公园,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提升绿色空间可达性,让市民在街头巷尾和写字楼周边也能欣赏到绿色的生机。以成都驷马桥口袋公园为例,依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千年传颂的爱情故事,打造文君井、凤求亭、文君相如雕像等,不仅灵活解决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市民对公园的需求,也极大地提升了周边环境,成为新地标。推广直立花园建设。推进围墙、建筑墙体、道路桥梁的垂直绿化再造,鼓励有条件的房屋推广屋顶绿化、屋顶花园、屋顶农场等建设,适度利用屋顶建设咖啡馆等满足市民休闲和交往空间。深圳超2000公里的城市绿道,以及2016年实施的强制和鼓励立体绿化制度,为立交桥、墙体、灯柱和屋顶披上了绿装,使深圳一半的土地被绿色覆盖。探索地下花园建设。通过围合中庭、下沉广场、景观采光窗和采光井、地下室、半地下室以及被动光导管等方式引入自然光,为市民提供紧缺的文化空间和社交场所。
  (作者单位: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