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下好长江文化产业带发展“先手棋”

发布时间:2023-05-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李 洁 吕金伟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带际结构特征。以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条带型文化资源为基础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已经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长江经济带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上、中、下游文化习俗、人才资源、文化市场等不同要素体系各具特色却又彼此关联。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文化要蝶变成为引领长江流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须下好长江文化产业带发展这一先手棋

长江文化产业带为长江流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强化长江流域发展认同基础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长江沿线不可移动文物约占全国总量的39.8%,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0个,分布有20多项世界遗产,大量的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类遗产、水利遗产,百万计的可移动文物,数以千计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等。要通过对丰富而珍贵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加深区域间文化联动和传播,强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社群文化等认同互信,为长江文化带区域协调发展建构精神基础。

放大长江流域发展的竞争优势20233月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22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中有7个位于长江流域,其中综合指数前十位中长江流域省市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影响力指数排名前十位还包括湖南,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位还包括安徽。近年来,江西、云南、贵州的文化产业规上企业营收都能达到10%以上的年增长率,长江文化带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势头越来越明显。目前除重庆外,长江流域省市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超过5%,上海、浙江等地占比达到13%,文化产业已然成为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优势支柱产业。

激发长江流域发展转型动力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之一。以带际发展与业态融合为核心的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将有效促进长江文化带内部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强化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溢出效应,促进文化要素与制造、建筑、信息、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方面看,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适应了人民群众旺盛的精神文化追求,满足了区域内部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文化产品需求,是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为文化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长江文化产业带协同发展的五大动力

长江文化产业带将我国东部长三角开放前沿地带、中部崛起地区、西部大开发区域连成一线,呈梯度发展空间,在这样一条地域跨度广、基础条件各异的文化空间实现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协同发展这条主线。

科技创新力引领文化产业整体升级一是构建长江流域全域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区域合作,扩大现有省际产业技术联盟的联动范围,形成文化产业技术的跨域多点联合创新模式,合作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点,共同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推进区域技术转移,鼓励设立技术飞地,发挥文化产业技术扩散效应。二是释放科研和教育资源优势,培养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创新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学科体系平台,探索高校和企业双向培养合作模式。

品牌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建构地区优势强化共性认识,挖掘长江流域的地缘与亲缘文化基因,构建起长江文化共同体意识。制定长江文化品牌建设规划和培育计划,扩大长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统一的长江文旅景观标识,将长江代表性文化景观作为主体元素融入标识设计中。注重导入地理标识,深挖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特质,打造高标准地理标识农牧产品。强化文化品牌意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寻找流域城市交流共进的契合点。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是文化品牌大省,创造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一个个文化产业佳话。湖南文化品牌创建了独特优势,成为湖南参与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平台聚合力带动文化产业协同效率提升目前,长江文化带沿线各省市各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沟通与协作。未来,在《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指导下,需积极探索文化区域协作的政策体系,搭建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的共享平台。重视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建设,长江文化带各省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跨区域开放,对公共文化资源平台数据进行整合开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字化互借互用。建好产业发展平台,强化跨地文化产业服务合作,推动流域内部实现文化产业价值链分工,明确长江文化带十个文化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近年来,杭州市探索搭建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取得较好成效。其中,杭州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数字文化平台,通过开发版权保护机制版钉服务,向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授权发行华语影视作品,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搭建桥梁。

市场整合力扩大文化产业协同规模效益持续深化长江文化带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长三角区域应担当跨区域市场竞合机制的领头羊作用,优先探索共建长江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磋商机制、文化产业投融资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分工细化,增加企业规模和生产效益。开拓跨域市场共建共管渠道,创建长江文化带文化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市场信息互通和市场监测通报制度,推进长江文化带文化市场一体化。建设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打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破除地域限制,推动文化产业要素合理有效流动,优化长江文化带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文化市场联合执法机制等。近年来,重庆着力文化企业营商环境建设,积极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在文旅部2022年度全国文化市场审批工作效率评比中位居全国第一,平均审批时长3.5(同期全国平均审批时长为12.1)

投资驱动力助推文化产业协同走向集聚与融合在长江文化带内部创建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确保文化市场投融资和文化企业产权多元化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导资本进入文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领域,培育一批长江文化带专精特新制造业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引导资本对文化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投入,积极构筑长江文化产业价值链上产业集群新版图,加强对重庆、武汉、长沙、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文化产业集群投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对长江文化带产业创新的正向溢出效应。可借鉴江苏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的运作模式,探索在流域各省联合设立长江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基金为纽带,进一步扩大投融资参与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深化投融资交流合作,合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促进长江文化带文化产业跨省域高效集聚,引导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