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政治建设

以“沉浸式”治理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发布时间:2023-04-26     稿件来源:学习时报    
  社区是居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微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区就实了。”近年来,各地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党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治理与群众诉求不相适应,群众的参与度不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等突出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沉浸式”治理,聚焦社区治理供需之间的矛盾,通过把各类治理要素下沉到社区底层,实现治理力量的深度介入,通过激活居民群众的能动作用,让居民群众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在党建融合、服务融汇、治理融入中实现党组织、社区、居民、资源的多维沉浸与有机融合,从而催化并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
  构建治理格局,以党建融合强化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把党组织的力量下沉到社区基层,通过网络与网格、党员与群众、功能与职能三个融合,把基层党建沉浸到社区治理中,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总体格局。一是党组织网络与社区网格相融合。要综合分析社区楼宇、居民、党员等情况,以适当规模精准划分社区网格,建立网格支部,巩固社区治理“主阵地”。要把党组织的触角向院落、楼宇、家庭等微单元延伸,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单元(院落)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优选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并兼任网格长和网格员,实现党组织网络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构建起党统一领导下的社区治理组织架构。二是党员与群众相融合。要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优化制度机制,让党员深入到邻里街坊中,融合到服务群众中,成为居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建立党员干部包联走访群众制度、党员中心户联系党员和家庭制度,打造家门口红色服务驿站,让红色服务直通千家万户。要完善和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立足能力特长,按需对接任务,高效服务群众。要通过在职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和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家庭户”等方式,用硬约束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示范作用,让党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服务群众、带头爱护环境、带头维护团结,影响和带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三是党组织功能与社区治理职能相融合。要依托党的组织体系和社区网格,打造社区党建“一条线”、党群服务“一张网”,把党建工作融合沉浸到社区治理中,让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要切实发挥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大力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引领指导和党员群众的教育引导,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突出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建立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紧密联系社区共驻共建党组织,建强党群服务中心,统领协调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等治理主体,以融合治理推动社区党建落地落实。
  优化治理机制,以服务融汇打通“最后一米”。服务居民群众是社区治理工作的核心,服务质量是衡量社区治理水平的标尺。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下沉社区力量,汇聚治理要素,融合群众需求,把治理工作沉浸到解决群众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米”,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一是社区力量向社区群众下沉。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推进社区工作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变“坐班制”为“值班走访制”,用活社区治理组织体系,让各类社区工作力量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让治理触角全域延伸、有效覆盖。要健全完善调查走访工作机制,大兴调查研究,将社区力量沉浸到群众出作入息的生活气息中和急难愁盼的问题情境中。二是治理要素向社区群众汇聚。要立足社区民生问题高度叠加的特征,坚持便民原则,统筹党务、政务、综治、物业、医疗等各类管理和服务事项打造“全科网格”。针对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把共驻共建党组织、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职能和资源统一整合到党群服务“一张网”,把治理要素向社区群众沉淀汇聚。打造社区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治理要素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让数字赋能社区治理。三是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融合。要坚持需求导向,借助智慧化管理平台,统筹社区资源和群众需求,进行全要素分析、全链条管理、全过程服务。要重点做好供需两端的双向互动、精准对接,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引入不同的社会资源,培育不同的社会组织,引进不同的专业人才,提供特色专项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群众需求普遍性与差异性特征,兼顾大众与小众,共性与个性,推行“点单式”服务,依托多元融合党群服务体系,提供沉浸式“微服务”,做到服务与需求有机衔接、匹配融合。
  激活治理效能,以治理融入推动共治共享。让居民群众参与和融入社区治理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要强化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优化群众自治机制,改善社区人居环境,让居民群众沉浸到社区治理和社区生活中,实现共治共享。一是教育引导群众融入社区治理。要引导群众通过身份代入和权益认知,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打破思想束缚,正确认识和把握社区事务和利益问题,积极为社区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要通过法治思维、政策解读、沟通协调、议事协商能力的培养,提高群众的自治素质,增强融入社区治理的效果。二是优化社区治理自治机制。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拓宽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创建多样化的民主协商议事平台,畅通群众的利益表达、需求表达、意见表达机制。要扎实落实居民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各方平等、主体多元,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规范工作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居民群众有序参与议事协商,通过科学决策找到维护群众利益的最优解。三是为群众融入社区创造良好环境。要致力于建设完整社区,促进人居融合,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通过对就餐、会客、学习、议事等办公服务区域进行沉浸式家园场景营造,为群众提供舒适的公共服务环境。通过养老托幼、家政保洁、医疗卫生等适老、适儿化改造,彰显社区人文关怀。要配建完善购物、运动、停车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让居民生活更便捷。要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让居民群众享受幸福美好的社区生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