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活动需要最大程度地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回应民生,其基本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到民主活动中来。广泛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从新时代我国人民民主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理念,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并塑造和引领着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的发展走向。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不同阶层、群体以及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了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阶层、党派、民族、行业或地区的人民群众都能够平等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我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近3000名代表,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比14.85%,妇女代表占比26.54%,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16.69%,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占比21.3%。我国人大代表的数量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确保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参与过程的持续性。投票选举是西方民主最鲜明的特征,在选举周期内,民主行为和活动较为频繁,一旦选举结束,往往会出现民主真空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民主是一种周期性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贯穿政治生活全过程的可持续性民主,这种可持续性既体现在时间层面上的连续性和无间歇性,也体现在民主活动过程的全周期性,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最后,参与内容的全面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追求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代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保障最大多数人民权利的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性的重要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广泛而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人民参与民主实践越广泛、意愿表达越充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就越真实。进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科学合理的民主理论和制度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日益多元,部分地区人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还不够广泛持续,不同地域、群体的民主参与程度还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现象,基层民主的参与途径还不够多样。在坚持和完善现有民主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巩固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不断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方面,加强政治教育和宣传,普及民主政治知识,让人民群众了解自身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如参与社区治理、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参与监督政府工作等,让其在政治参与中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利益被关注,增强人民群众广泛、理性、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进一步畅通民主参与渠道,对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作出及时、有效回应。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看,人民群众能够真实有效广泛参与民主,能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正是民主层次提升、民主发展进步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民主机制,畅通和拓宽人民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自身愿望和诉求的需要。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走访、设立固定接待日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基层民主形式,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真实意愿,探索更多实践途径来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
促进民主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契合,实现人民民主广度与深度的有效统一。在强调民主全覆盖、增强民主广度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民主参与的实质性与有效性,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够真实、充分地反映到决策过程中,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一方面,我们在巩固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确保民主实践更加公正、合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获取民意、凝聚共识,既保证民主的“广度”,又大力拓展民主的“深度”,让民主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切实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使之成为一种在空间上延展、时间上延续的“日常民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