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荟萃

拓广度挖深度强效度 探索高质量发展评价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1-12-28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苗成斌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抓住考核评价这个“牛鼻子”,以高质量评价“标尺”引领和驱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提高评价质量必须向评价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发力,使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内涵,系统反映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发展内在要求,探索向评价广度挺进、深度挖掘、效度提升的新路径。

  向广度挺进,补齐中观和微观评价的短板。深入研究评价的不足。目前,高质量发展评价多以宏观区域层面评价较多,如对省域、市县等区域的评价,而针对中观产业、微观企业以及其他细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评价相对较少。高质量发展对于不同行业或者企业有着不同的实际内涵,由于这些领域对高质量发展内涵挖掘与测度评价缺乏,导致高质量发展无法对于行业或企业等实际运行产生明确有效的引领,而且微观企业、中观产业以及宏观区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无法评价高质量发展的全貌与真实状况。拓展评价对象范围。在夯实宏观区域层面评价的基础上,扩大对中观产业、微观企业以及其他细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填补对制造业、新兴产业、实体经济、能源高质量发展等测度和评价的空缺;弥补对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测度和评价的缺失,扩大高质量考核评价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评价指导内涵。明晰高质量发展对不同细分领域实际工作指导的内在要求,分类细化评价指标内容,解决什么是高质量、怎样发展高质量“以评促高”的问题。完善评价方法,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专业社会调查机构进行满意度调查,把上级评价、部门评价、下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变单向、平面、单维评价为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使考核评价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向深度挖掘,延伸事实、价值和智能评价链条。摸清现实评价的局限性。现在有些地方高质量发展评价对象、范围和领域不够全面和细分度不够,仅仅是指数测算、区域排名等“量”的客观评价,对于评价结果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各个区域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等缺乏深入分析,多数停留在事实评价而缺乏价值评价,现代信息技术、量化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不到位,导致一些地方评价不够实、不够准、社会公认度低。加强事实与价值评价深度融合。评价是在量或质的记述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部分。事实判断揭示的是客体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价值判断揭示的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突出人的需要,满足公众的需求。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不仅要借助统计、测验等手段进行量的测定,而且要进行质的分析,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进一步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作出价值性判断。嵌入智能评价评深评准。智能评价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应用、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字画像、科学建模、智能分析,形成可视化预判结论。横向上加快省级各职能部门相关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纵向上将数据库延伸至市县乡并配套衔接,形成考核数据池,加强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优化完善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线上考评、智能考评分量,加速“不见面考核”进程。总之,事实评价是基础,摸清发展的现实状况;价值评价是关键,解决对发展“质”的分析评判问题;智能评价是补充,解决在“量”和“质”评价基础上的精准性问题,形成相互联系、梯次推进的评价链条,努力实现从事实评价走向价值评价、再上升为智能评价的新跨越。

  向效度提升,评出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和内生动力。现在有的地方紧紧盯住评价分数和排序,忽视了评价的目的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违背了评价的“初心”。考核评价是手段,要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目标导向,全面系统提高评价效能。在发展战略目标上强引力。评价的目的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真正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强化评价结果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发挥评价考核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指导性、引导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应用要突出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的操作性指导,依程序形成监督约束和目标引导,明确各环节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规范,形成环环相扣的高质量“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工作链条。在评价结果善用上强活力。用好考评“助推器”“评分尺”,将评价结果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参考依据,有效发挥优势,改正缺点不足,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靠近。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职称评聘、轮岗交流、评先评优、绩效奖金分配等挂钩;将考核结果与函询提醒、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惩戒措施挂钩,实行“提拔重用+组织调整”并重,真正让“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贯穿考核结果运用的全过程。在智能精准研判上强效力。要突破测算、排名等表层分析,通过数字画像和智能研判,加强评价结果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挖掘,突出各个评价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评出短板和不足,预判未来优势和走向,为其提供更加深入、更加妥帖、更加准确的评价指导。要把实干实效作为高质量发展评定的标准之一,既考“虚绩”又考“实绩”,既考“显绩”又考“潜绩”,既考当前实绩又考长远发展,更好地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良好干事氛围。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21ZD007)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