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融媒体 | 群众原创

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张家港探索

——“张闻明现象”生成与发展二十年的观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联合调研组    

  

 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江苏群众工作张家港实践基地 

    

     

  编者按:在“张闻明现象”生成与发展二十年之际,张家港市专门成立“学思想 重实践 传文明”走访调研组,于2023年10月下旬至11月期间,深入张家港基层以及与“张闻明”相关联的湖北五峰、连云港赣榆区等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线上访问等方式,访谈企事业单位11家,“张闻明”经历者、工作者、记录者220名,组织23场座谈交流。本次走访调研以“张闻明现象”为着眼点,观察20年间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透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方向和举措,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层探索和思考。


“张闻明”之“象”


  2003年,来自湖北五峰三坪希望小学的一封“寻找张闻明”的信,让“张闻明”走进大众视野。谁是“张闻明”?何以称之为现象,并且在张家港这座老牌文明城市延续二十年之久?带着这些提问,调研组走访了“张闻明”们,走进了“张闻明”的故事。

  (一)文明之光照五峰

  2003年,时任中国移动张家港分公司团支部书记的曹丽萍在《挑战》这本书中,了解到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希望小学老师宋芳蓉深山助学的故事并深受感动。于是,她在公司里发起一场募捐,50个年轻人共捐600元。2003年4月,曹丽萍将这笔助学款汇往三坪希望小学时,用了“张闻明”的化名,寓意“张家港文明”。

  2003年5月,非典爆发,“张闻明”给孩子们寄去了口罩、维生素C等防护物资。同年7月,湖北五峰一带流行病毒性脑膜炎,“张闻明”寄去了毛巾、牙刷、驱蚊香皂等物资。同年8月,宋老师受孩子们嘱托,执笔给张家港市委书记写了一封“寻亲”信。张家港全城开启寻找“张闻明”。找到“张闻明”以后,《张家港日报》开设《张闻明与张家港文明》栏目,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张闻明”队伍迅速壮大,为三坪希望小学捐钱捐物。报道后的第三天,市暨阳实验小学全校师生为三坪希望小学筹集助学款3680元,并与该校结成“手拉手”学校,组织优秀教师为师生授课。2004年,张家港市民间企业骏马集团捐资52.5万建设“三坪张家港骏马希望小学”,建成后的学校有教学楼、师生宿舍楼、综合用房各1幢,校园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2005年,张家港市舞蹈学校免费培养五峰舞蹈特长生,经5年悉心教导,帮助他们实现舞蹈梦。2007年,张家港市委党校培训30名五峰青年干部,为他们打开工作思路,随后持续为近百名青年干部开展培训,服务五峰发展。2015年,张家港日报社、张家港移动公司联合出资10万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成立“张闻明”奖学金。

  二十年来,港城市民自发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每学期开学前,五峰的孩子们都会收到“张闻明”寄来的数百册图书、学习生活用品、助学金。张家港市民朱钱明作为“张闻明”的一员,坚持每年出资帮助贫困学生并为五峰学校捐赠物资,更在2021年一次性捐出100万元用于改建仁和坪中学,18年间,他帮助100多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超200万元。“张闻明”以其爱心助学不留名影响了一批乐于奉献的人,产生了始料不及的群体效应。

  (二)文明之风沐港城

  张家港市发挥“张闻明”示范效应,多渠道培育各领域先进典型,深层次激发基层群众积极性,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蓄积磅礴力量。2011年,“寻访身边好人‘张闻明’”道德风尚行动启动,在张家港日报、电台、电视台开设“身边好人张闻明”“港城雷锋”等栏目,13年来,累计寻访“张闻明”超10000人,宣传报道近4000人,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4名、中国好人30名、江苏省道德模范7名、江苏好人42名,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8项。

  将“张闻明”深度嵌入志愿服务,制度化推进招募注册、活动发布、公示记时、培训管理,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出台《张家港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优化升级防疫志愿者专属“礼遇6条”、发放纪念证书、寄送表扬信、免费坐公交等举措,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全市成立志愿服务团队1300余支,注册志愿者30余万名,超过常住人口20%的张家港市民群众成为“张闻明”的代言人。

  “张闻明”的载体也日渐丰富起来,有机融入精神文明建设。2015年,“张闻明”志愿者艺术团正式揭牌,为基层群众送上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2022年初,“张闻明1号”首发,两年来,这辆文明实践流动车出车160余次,行驶近9500公里,参与足印港城、安全卫士、关爱建筑工友等活动,将文明理念传递到全市角角落落。2023年,“张闻明之歌”群众合唱大赛用歌声展现港城人民健康、文明的新时代风采。2022年起,张家港连续两年实施“人人都是张闻明”市民文明实践修身行动,立足“个人文明”“家庭文明”“社会文明”三个维度,开展“小小张闻明”“文明交通 绿色出行”“文明养宠‘益’起来”等25个专项行动,在青少年、养犬人、网民、游客等群体中培树一批文明倡导者、践行者。建设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张闻明”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中心,注册“张闻明”商标,打造“张闻明”公益广告示范街、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张闻明”文明实践影厅、“张闻明”号爱心献血巴士、“好人街”“好人广场”“好人公园”“好人墙”等载体,具象化展示“张闻明”。通过团队、项目、阵地建设,“张闻明”不断感染群众、引领群众。血库告急,100余名市民撸起袖子接力献热血;突发车祸,5位热心市民化身“千斤顶”,奋力抬起1.2吨小车,救出被压女孩;炎炎夏日,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提供免费冰饮的“爱心冰柜”,不仅越取越多,还常常“自动续满”;外卖小哥路遇市民遭到行窃,立即挺身而出,加入追击,一脚飞踹制伏小偷;有人落水,三位大爷联手救回10岁孩童……身边榜样激发广大市民延续善行义举,文明风尚涌动港城。

  (三)文明之花处处开

  二十年来,“张闻明”从一个人,到一座城,从长江南岸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通过结对共建、援助帮扶等方式,张家港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经验,源源不断向各地输出,在“张闻明”的带动下,“巩文明”“榆文明”等茁壮成长,携手共育文明之花。

  2017年3月,张家港市和贵州沿河自治县扶贫协作正式结对,深入实施“长江水·乌江情”党建引领促脱贫、文明共建助脱贫两大行动,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县级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示范作用,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基层组织建设、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结对帮扶单位与受援单位全面实施跨区域党建联建、文明共建。两地连续两年联合举办“长江水·乌江情”张家港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交流周活动,赠送沿河融媒体中心价值约300万元的转播车,并与该中心、教育局签订框架合作协议。2018年,张家港市出资在沿河自治县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全国首家24小时土家书房。2020年4月,为沿河量身定制的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沿河官舟、思州安置点配套建设完工。两家驿站都采用智能管理24小时开放,共有藏书5000多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亲子阅读启蒙教育队”“脱贫攻坚政策宣讲队”、沿河中等职业学校等7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务品牌。智志双扶,极大提升沿河地区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有效激发群众走出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对口援助战略的牵引下,张家港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也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文明“老典型”张家港依托自身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先进经验,努力在巩留“铺设”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以文化人、交往交流交融中激发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帮助巩留打造全疆县级领先水平的“三馆三中心”,即规划展示馆、博物馆、图书馆、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复制”张家港24小时自助图书馆模式,在巩留各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成102座石榴籽书屋,并构建起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村社区石榴籽书屋为分馆的总分馆体系,实现图书统一采编、统一检索、统一流转、一卡通用、通借通还。2023年,巩留县石榴籽书屋入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与巩留县歌舞团共同创作的音乐剧《蝶恋天山》于2023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实施的“春雨工程”。据统计,10年来,张巩两地组织创作民族优秀文化作品28件,开展各民族交流互鉴活动60余场次、40万人参与,实施文艺人才、基层文化人才培养项目18个,做到了文化润疆有声有色,民族团结亲上加亲。

  2023年10月,“张闻明”的种子又播种到连云港。由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等16个单位组织共同发起众筹捐建的“张闻明乡村学校少年宫”在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官庄小学正式启用。2022年9月,官庄小学校长杨广东坚守村小、守护200余名乡村儿童成长的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发起后,张家港市许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积极响应,无数“张闻明”踊跃参与,为官庄小学捐赠6000余本书籍、300余件爱心包裹。张家港市躬行志愿者服务队携手苏州三修网络科技,为官庄小学设立“躬行奖学金”,用于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和官庄小学就双方课程共建、师资交流、学生活动等方面达成合作。“张闻明”携手“榆文明”,在跨区域交流上作出更多有益探索,引领更多的人与文明同行、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张闻明”之“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张闻明”的生成与发展和着城市文明的脉搏与律动,并非是偶然。从张家港一群好人的代名词,发展成一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显性符号,在“张闻明现象”发展历程以及成果成效中追根溯源,可见丰富多元的内涵本质。

  (一)“张闻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将仁爱之道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引导所有人用仁爱之心去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仁爱之道中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等内核,早已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的情感基因。“张闻明”,这场持续20年的爱心接力,跨越千里的倾力帮扶,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守望相助、扶危济困。

  地处江尾海头的张家港,天然受长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浇灌,使得传统美德中的向善、厚德、豁达等因子在这片土壤上沉潜积淀,赋予了张家港浓厚的爱敬诚善、崇德向善的人文底蕴。从古代杨岱扶贫济困,乾隆赐牌匾“乐善好施”,到现代发展3000多个公益组织和团队,持续开展“爱满港城”慈善募捐、“爱心包裹”捐赠以及“扬帆计划”“共享阳光”等项目,连续两届荣登“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被评为“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多次荣获“中华慈善奖”“江苏慈善奖”“苏州慈善奖”等,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早已成为张家港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底色。有着这样气质底色的张家港人在二十年前,发起了“张闻明”,并将“张闻明”从单纯的慈善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志愿服务、文化、道德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孵化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更多类型的“张闻明”群体,培育了一批批传统美德的忠实传承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思善、行善到扬善,彰显“最美”风采的“张闻明”们形成了一种趋同性,一种相向而行的精神力量。这种由实践所催生、在实践中升华的精神力量,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情感基因,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不断“刷新”着张家港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和精神厚度。

  (二)“张闻明”是群众首创精神的生动实践

  “张闻明”不仅是乐善好施、行善助人的传统美德,也是群众首创精神的生动实践。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首先是尊重人民群众,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为群众多搭建舞台平台;其次是要认识首创精神,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有了人民群众敢为人先勇于求变的首创精神,才有了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繁荣发展。

  在张家港长期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全民集资建设第一条县级高级公路——张杨公路;塘桥小麦丰产经验;80万把扫帚“扫”出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等等,这些凝聚着群众智慧和群众力量的干事创业故事,显现出一座城市始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行为特质。2003年,那封来自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小学的“寻亲信”,在这座城市掀起寻找“张闻明”的热潮,其发端是江苏移动张家港分公司一群团员青年的自发行动。可以说“张闻明现象”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创意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首创精神就是这个现象的本源所在。“张闻明”持续发展的力量也是从人民群众中集聚而来的,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更多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参与捐赠物品、志愿服务、捐资建校、结对帮扶,凝聚起“张闻明”发展的强劲动力,彰显的是对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体现的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行动自觉。

  (三)“张闻明”是社会文明的具体呈现

  任何一个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关系环境之中,是环境中各类关系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张闻明”这个现象级的事件,能逐步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到丰,从根本上说,是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文明城与文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本质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呈现。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张家港从1994年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卫生城市之后,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示范点”、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并在20多年后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与此同时,基层创成全国文明镇、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校园等“国”字号文明奖项18个,拥有同类城市最大的全国文明村镇群体。文明土壤培育文明人,城市文明深刻影响和改变市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催生出了“张闻明”,并在持续发展中推动形成了江苏省同类城市中最大的“好人群体”,平均每5个张家港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随着“张闻明”群体的不断扩大,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张闻明”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中,成为张家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有机融合。城市文明浸润人心,人的发展托举城市文明高度,以小见大的“张闻明”,通过其生成与发展,动态呈现出了各时期各阶段张家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指征。

  

“张闻明”之“理”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张闻明现象”能够发展二十年不断线、不停摆,并持续向纵深迈进,焕发时代生命力和感召力,从实践维度看,始终遵循科学理念、坚持科学方法是根本所在,而这也是“张闻明”在今后能够顺应新时代新发展新需要,迎来更加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支撑。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与时俱进,是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任何事物,只有与时代同行、与大局同步,才能实现持续地、更好地发展。“张闻明现象”始终是坚持与时俱进的,从而实现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内涵不断拓展与蝶变。

  回看“张闻明现象”,以结对帮扶困难学生、援建希望小学起步,是对当时蓬勃开展的“希望工程”的积极响应,“张闻明”们成为了国家公益助学事业的参与者之一。“张闻明现象”出现后即迅速兴起,源自于张家港市对党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张家港市将“张闻明”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寻找“张闻明”、宣传“张闻明”,广泛弘扬高尚的无名英雄精神,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随后的发展中,“张闻明”依托各方力量,融入了张家港市对口援疆和对口支援贵州沿河等重要工作中,通过阵地、队伍、机制等多方面的帮扶,实现对当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带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绵薄之力。近些年来,根据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部署,张家港市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城市,重塑“张闻明”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引领性品牌,倡树“人人都是张闻明”的文明风尚,探索的是人的现代化的多元路径,回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总体来看,自“张闻明现象”生成以来,每行一步紧跟发展形势和上级部署,并以此为基点规划方向、制定措施、推进发展,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使得“张闻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方向。

  (二)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始终把握好事物的本质与基础,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寻求突破、开辟新境。坚持守正创新,既是“张闻明”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也是其成长发展的外在特征。

  “张闻明”,取自张家港文明的谐音,文明就是这个现象的根本和基底;其中“闻”既指现象发端于新闻行动,更指“闻道,勤而行之”的重要内涵,意为引领群众闻道践行、弘扬正能量。在二十年的发展中,从寻找“张闻明”新闻行动,到“寻访身边好人张闻明”道德风尚行动,再到“人人都是张闻明”市民文明实践修身行动,“张闻明现象”的发展始终坚守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始终践行着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使命任务。在守正的基础上,“张闻明”又是不断创新的。从新闻行动拓展开来的“张闻明”,在载体上频频出新,形成了“张闻明”展示馆、“张闻明·乡村学校少年宫”、“张闻明”志愿服务公园、“张闻明1号”流动服务车等一批可感可及的实体阵地;在方式方法上不拘一格,组织“张闻明”故事宣讲,举办“张闻明之歌”群众合唱大赛,发布“张闻明,年方20”系列主题片、公益海报、微电影等,浸润式的、全方位的创新举措,为“张闻明”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通过品牌的持之以恒建设、载体的创新创造发展,“张闻明”在变与不变中、在继承与发展中,获得了更加巩固、更加深沉、更加持久的动力,成为培育向上向善文明风尚的重要驱动。

  (三)坚持统筹推动,广泛汇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统筹,注重的是整体谋划,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张家港市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统筹推动,以文明培育为统领,以文明实践为引擎,以文明创建为抓手,通过三者的彼此呼应、融会贯通,不断丰富文明之城的色彩和内涵。“张闻明”便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生动的微观实践案例。

  文明培育,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先进典型就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张家港市在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张闻明”寻访、评选工作的同时,组织由全市各行各业150名百姓名嘴组建而成的“张闻明”宣讲团,以身边好人“张闻明”的先进典型故事为案例,走近基层群众、青少年、党员干部等群体,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广泛传播正能量、培育文明种子。文明实践,是在道德教育、文化浸润的基础上自觉生发的文明行为,文明培育为文明实践汇聚起庞大的力量。全市超30万名志愿者化身“张闻明”,踊跃投身关爱帮扶、文化艺术等各类志愿服务,通过每天发布实施300多个文明实践活动,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价值要求植入群众心中。文明创建,群众是主体,文明实践就是文明城与文明人的双向奔赴,张家港市围绕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养,聚焦文明创建的重点领域,紧扣“人人都是张闻明”主题推出的“美丽家园”打造计划、“文明楼道”民生改善、“城市守望”随手拍等系列行动,则把各方创建力量调动起来,以各个领域的微行动,助力“五大文明创建”。基于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系统化推进、一体化实施,“张闻明”溢出带动效应加速显现,融合发展的合力不断汇聚,广大市民群众从中受教育、提素质、得实惠,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愈加厚实坚实。

 

“张闻明”之“思”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前,张家港正处于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阶段,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的探索时期,如何在发展的关键进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考察江苏、苏州重要讲话指示,认真落实全国、省、苏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发挥好“张闻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现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攀登新高峰,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强化宣传引领,凝聚广泛思想共识

  过去20年,“张闻明”作为一种文明符号,融合了张家港精神与时代精神,不断引领着广大市民在见贤思齐中参与创建、践行文明。聚焦“张闻明”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要立足“张闻明”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中心暨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题公园等阵地资源,结合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积极拓展“张闻明”注册商标应用领域,在更广范围把“张闻明”元素结合融入、串珠成链,加快形成集文化场景体验、创新活动互动于一体的空间体系,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迭代升级,进一步提炼和塑造新时代的“张闻明”品牌,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同时,要以新时代长江文明涵养城市精神,进一步厘清“长江文明”与“张家港精神”的内在逻辑,让张家港精神在聚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中焕发新的时代华彩。以成功举办20届长江文化节的优势,依托“长江文化促进会”“长江文化节”“家住长江边”苏州沿江文明实践带联盟等平台载体,在更广泛的领域加强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与共建,培育更多像“张闻明”这样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二)要突出群众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张闻明”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以道德教育塑造人、以文化熏陶滋养人、以行为养成规范人,不断厚植精神沃土、培育文明风尚。这对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启示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汇聚各级实践阵地丰富的要素、资源和条件,深化理想信念、志愿精神、文化价值等引领,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人民,以春风化雨的行动、发人深省的活动、润物无声的氛围,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洗礼、得到教育。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以利民惠民为根本导向,积极回应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在细处着手、在实处发力,聚焦文明餐桌、网络文明、文明婚俗、诚信建设等关乎群众生活品质的领域,通过“人人都是张闻明”市民文明实践修身行动等项目实施,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同时,积极拓展“全民参与”新路径,依托“张闻明”直播间,把文明传播向网络延伸,培育一批践行网络文明的“张闻明”们,同时,实施“寻访张闻明 看文明之美”未成年人及亲子社会实践研学项目,通过培育小小张闻明,以小手拉大手,提升家庭文明素养,进而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三)要引领风气之先,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对象在变、工作的环境在变、群众的需求在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坚守根本、培根固本,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创造。要围绕“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文明实践发展路径”等重大课题,深入挖掘“张闻明”所蕴含的开放包容、扶危济困、向上向善、大爱奉献等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推出更多富有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人文经济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样本。要持续放大“张闻明”所蕴含的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新经验,聚焦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明创建和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彼此呼应,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相互支撑,在总结以往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机制创新,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让群众共享创新发展之果,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张家港展现出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执笔人:钱晓东,王海燕,王飞,俞鞠敏,蔡润荣,马晓蕾,茆玉月)

  责任编辑:袁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