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1-03-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周恒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面对新形势,落实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以高效能治理为基础、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刻认识民生建设新形势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民生建设是这一奇迹的重要方面,涵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我们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构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各类困难群体。这些民生实事,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江苏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民生需求更为突出。十三五期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均达12.5万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于江苏而言,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档升级的新阶段。我们应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提高民生服务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更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民生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履行着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肩负新的任务、面临新的挑战,应准确把握民政工作在民生建设大局中的兜底性作用和发展性功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在兜牢民生底线中促进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远景目标,并首次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完整的一节进行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执政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这体现的是人民生活的底线水平,影响的是共同富裕的进度、成色和质量。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兜牢民生底线能极大地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目前,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71元,特困人员供养、孤儿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也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我们应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高度关注低保对象、孤儿、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等处于收入最底端的人群,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探索将低收入群体、支出型困难群体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形成救助梯次,保障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实现政策找人和送政策上门,提升社会救助温度

  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江苏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更加规范可及。目前,我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已超过90%。下一步要切实加强功能配置,继续推进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服务条件。按照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要求,努力提升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展特困供养设施及农村养老服务双提升工作,探索推进养老以及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慈善是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聚力慈善领域改革创新,在平台载体建设、政策制度创新、慈善生态营造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慈善事业的发展规模、社会参与度都迈上了新台阶。2020年,省民政厅联合相关慈善机构开展贫困家庭慈善救助家电包活动,共募集慈善救助款物1400余万元,为2.4万户城乡困难家庭发放基本生活家电,体现了慈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规范慈善信托备案,发展互联网慈善,完善慈善供需精准高效对接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在高效能治理中提升生活品质

  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民政部门通过履行基层社会治理职责,聚合力量、搭建平台、更新理念,推动实现高品质生活,共同绘制美丽江苏的幸福愿景。

  凝聚多元力量参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服务的主动性更强。目前,江苏注册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8万家,共有通过职业水平考试的专业社工6.58万人、注册志愿者1628.38万人,这些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实力量。十三五期间,全省社会组织共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224个,累计投入资金22.1亿元,受益人数超过600万人。我们要继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共同谋求民生建设最大公约数

  打造基层治理平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落到实处,关键在实施,落脚点在城乡社区。目前,全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三社联动”“全科社工”“一站式便民服务模式在省内广泛推行。我们要着力打造社区+联动平台,以社区为舞台,做好协同创新、融合共治这篇大文章。推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服务智慧化发展,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筑牢为民办事的服务基础,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建设美丽和谐社区。

  提升为民服务理念。江苏坚持专业服务理念,从群众需求出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比如,聚焦困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性、发展型需求,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参与儿童关爱保护,提升关爱保护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度;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更多的民政业务网上办”“掌上办,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下一步要把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志愿者奉献友爱的精神引入各项民生服务中,推动群众自治互助,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与服务,助力共建共治,实现民生共享。

  (作者系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