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强科技创新主引擎 跑出自立自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2-03-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 敏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拓展更大空间。纵观整个报告,创新出现52次,自立自强出现8次,上述两个关键词既折射出江苏科技创新的不凡成就,更为科技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巨大、开放程度较高,有条件更有责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竞争优势与实践标杆。

2021年,江苏科技强省建设实现新提升,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5%,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在看到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江苏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在产业创新上,已经形成了很不错的产业创新环境,但支撑产业向高端升级的高能级平台还不多,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关注还不够。在集成创新上,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163家,居全国前列,但企业基础研究创新投入还比较低,仅占其研发投入的0.2%,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集成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融合创新上,江苏是全国科教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但科教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产学研融合创新还不够深入。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深化对科技创新基本规律的认识,从制约创新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敢于攻坚、敢于破难、敢于创新。

抓住源头,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整个研究和创新过程的推动力量。要加强系统谋划部署,强化原创导向和战略需求导向,构建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布局;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长期规划,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理论性强、探索性和预见性差等特点,做好各项资助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争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学中心,探索与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出资机制,共同解决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加强研究组织协同,探索企业出题、多方共同参与的项目管理机制,支持重点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或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依托苏南自创区开展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奖补试点,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抓实关键,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战略思维,把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加快江苏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依托。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机遇,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落户,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更多国家战略性、前沿性科技任务,促进姑苏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平台,推动太湖实验室组织实施高水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启动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省份试点。聚焦国家急需和江苏优势,抓紧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试点;围绕先进碳材料、智能电网、海洋工程等布局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支持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基地和苏州基地建设,加快创建集成电路EDA、特种合金、水生态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新的重大设施预研项目,加快建设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

抓牢基石,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坚持人才优先,把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作为加快江苏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鼓励支持战略科学家团队领衔开展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创新团队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省杰出青年项目资助强度,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按照早发现、早跟踪、早培养的导向,支持更多青年科研骨干开展创新研究;完善科教协同机制,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联合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人才服务效能,深入实施外专百人计划,制定外国人来江苏工作便利化服务措施,推进外国人才工作许可省内互认、外国人工作许可与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式办理;在苏南自创区启动实施科技人才贡献奖励试点,积极探索人才科研特区机制,深入探索开展重大自主科研项目组织试点。

抓紧重点,布局双碳科技攻关。坚持绿色低碳,把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任务。在绿色能源开发上,集聚优势力量努力攻克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太阳能制氢和太阳能碳转化、钢铁绿色低碳制造工艺、高性能特种合金研发与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围绕碳捕获封存与利用、新型能源变革、零碳工业再造、农业碳增汇等重点方向,部署实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推动部省联动实施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特种合金低碳发展专题,联合省有关部门及有关地方,共同开展重大示范,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平台;支持高新区加快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动高新区积极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抓强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和潜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结合新形势新需求加快修订全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国资控股的成果转化平台试点。完善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经费包干制试点、制定负面清单等举措;优化项目形成机制,更好发挥产业部门在凝练研发需求、提出研发任务、加强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揭榜挂帅,探索运用赛马制”“业主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重大科技任务的省地协同,推动形成共同出资、协同管理、联合实施的新机制。全力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综合体。完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持续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和科技伦理治理,探索开展飞行检查,加强科技监督信息汇交共享,持续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

(作者系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