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格调

发布时间:2022-05-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灿铭    

格调是评价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下的一个核心指标,关系到书法作品的品格和精神。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曾说:所谓艺术的格调,归根到底是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是否纯真、纯正的问题。所谓纯真,就是说创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是否真诚,是否纯洁……所谓纯正,就是说作品中表达的内容应该健康、向上,应该是追求真善美的。可见,书家的气度、学养、品格是书法格调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

我对书法格调的理解总体上是三个合乎。首先,书法的格调要合乎传统规范。传统是指大传统,流传至今的经典和经典以外一切被传承下来的书法文献,都属于传统的范畴。我们对传统的认知要不断深入和拓展,探知一些未曾关注或关注度不高的文献是当代书家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格调的重要一步。如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写本、残纸,洛阳千唐志斋上千品的隋唐楷书墓志铭等,为我们全面认识传统拓宽了视野。要做到尽量全面地认识并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来,进而解决如何取法并体悟传统规范的要求。

其次,书法的格调要合乎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有其精神。纵观中国书法史,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二王一脉的历代书家的作品,虽一脉相承,也都呈现出各自的书法面貌,合乎当时的时代精神风貌。因此,创新贯穿在整个书法史中。新时代,书法创作更要体现新的内涵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如果作品不具备这一特征,就没有发展。

第三,书法的格调要合乎现代审美。审美体系是动态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审美观。改革开放以来,新文献资源得以发掘,审美以古拙、自然为尚,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当代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书家;新世纪后,书法以平整和优美为尚;再后来,二王帖学为主体的审美风格占主导;当下的书法审美表现为百花齐放式的多样化趋势,审美特征不如前期那么凸显。在当下的评审机制下,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业展览中的入展作品经过数轮多人评审,风格更为多元。

(二)

明晰了书法的格调所需要的三个合乎,那么,如何提升书法的格调?我觉得要重点关注六个字:拙、韵、雅、纯、新、品。

拙。拙的本义是笨,不灵巧。在书法中,质朴和朴拙是指具备原始质朴、天真、天然的特性,是不加修饰的朴素与自然。拙与巧相对,巧是巧饰,需人工修饰。巧与拙是一对矛盾,在创作过程中要将它们处理好。后人评钟、王书所谓的古质”“今妍,核心在于钟书的,就是有一些隶意,拙趣就会形成,这偏向于笔法方面。从结构上来看,六朝墓志、碑版中不加修饰的天真之处,也是拙趣所在。拙是有情调的,是敦厚的,是沉雄、朴茂和率真的。就当代书法的各个时期来说,也是由拙到平正,再到巧,当下所呈现的是巧与拙的结合。作品中的巧与拙要掌握好一个度,过于拙,就可能失于粗粝、草率,文气不足。拙趣要具有隶书笔意。林散之的草书当中,便融入了隶书的笔意,以隶入草,因而线条凝练而有意味。

韵。韵是指有风度、情趣、意味。风度与潇洒、灵活、隽美相合,而与板滞、端庄、平整相离。韵是以二王帖学一脉为主体所具有的风度。韵高,格调就高。晋人书中所具有的风度,就是高格调的。二王一脉,风度迥异。韵是有意味和有趣味的。当代书家大多不喜欢过于拘谨,更喜欢有味道,与我们身处快节奏的时代相关。当代书法偏于行草化,即使是正书也要含行草笔意,甚至好的铁线篆作品也是有流动感的。

雅。雅是高雅、文雅、古雅、雅致。作品如何能做到雅呢?我觉得在选择取法对象时,就要尽量找到不易致流俗的传统。邵大箴说:雅与俗是格调的一对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对立,但实际上是有时对立(高雅与低俗、文雅与粗俗等等),有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如大俗大雅等)。书法的雅与俗是相对的,有时会转化,通过学习,素养提高了,文化提升了,自然就雅化了。

纯。纯即纯正、纯粹。作品从法度上要有规矩,有正大气象。我们学二王一脉帖学,要有风流潇洒的风度,这才有味道,这种味道是正道。不纯,味道也就不对。学赵孟行书,不纯就不能及。从风格上来说,纯与雅相通,所谓雅正。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从文化传承上来说,传统儒释道文化是根本,要保持纯正的文化品格。

新。新即创新,有创造性。书法创新要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古人的创造。书法是需要戴着镣铐跳舞的,镣铐就是书法的传统规范。书法要有明确的区分度,即考察创作者个体的独立性,尤其要看是否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性本身就是一种崇高品格,一种高尚的格调。唯有独立,才可能有原创。

品。品是人品和书品的综合。书品是书法家主体人格的客观表现。邵大箴曾说:所谓人格力量,突出表现在他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上,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和出自于这种关怀的独立判断与独立思考。纵观古今,王羲之、颜真卿等书家的人品都是高尚的。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等品格高尚,风度高远,甘于淡泊,心境清虚,不为名利所动。只有不争名利,多做道德文章,常做学术思考,才能得到品格的修炼。

(三)

提升格调不仅要关注拙、韵、雅、纯、新、品,还要避免俗、怪、燥、肥、尖。米芾云: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所以要避俗、怪、燥、肥,我又加一字。书作中如有其一字则格调不高也。

俗。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俗,与雅相对。在书法中,无法度,技巧不高,取法今人无古人等都是俗的表现。只要意识到,俗可以通过努力转变为雅。

怪。扬州八怪以怪显名,具体体现在他们独立的精神和个性化的表现上。当代书法创作,有些人刻意强调结构造型,不好就怪,格调也就不高。因此,我们在书法的取法上要尽量避免这个问题。

燥。燥是枯燥、不润。不仅指用墨,也包含情绪和环境。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杂乱、乱涂。有的作品满纸枯笔,或者惯用浓墨、焦墨,这是不会用墨。墨法即水法,要懂得用水,尽量做到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肥。这里说的要避免的肥,偏向于书法的形质和精神,表现为书法线条的臃肿。杜甫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强调书法的骨力。欧阳询也说书法不可瘦,瘦当枯形,不可肥,肥则质弱。线条若不提炼,就没有精神,何以谈格调?

尖。尖即尖刻。传统碑刻中不乏刀劈斧凿、峻拔险峭的书法。但其锋芒不露于外,而是以气韵动人。古人讲,就是说要把锋藏起来,锋势要留得住,做到含蓄。

(作者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