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匠心

发布时间:2022-06-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丁 雪 何 畏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历史悠久的工艺文化史上群星璀璨,不乏鲁班、李春、沈括等流芳百世的能工巧匠。斗转星移,匠心不移。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秉持着大国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薪火相传、奋飞不辍。

创建于抗美援朝烽火中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赓续红色血脉、激荡蓝色梦想,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航空重要机型的技术攻关,创造了中国航空科技史上的十多个第一,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历程,涌现出嫦娥工程二期探测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陈忠贵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他们身上闪烁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当代大国工匠之光。

王适存,中国直升机之父、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主任。1961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期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解决了当时旋翼在前飞时流场计算的老大难问题,被外国科学家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迄今仍在国内外直升机界被引用。学成归国后的王适存,全身心投入到我国直升机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紧扣直升机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倾注大量心血,夜以继日地编写出国内第一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著,为我国直升机研制奠定基础,支撑起国家直升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1965年,由于边防军事环境条件恶劣,王适存倡导并参与我国第一架直升机延安二号的研制,面对既没有任何外来技术的支持,又缺乏研制经验的困境,他只能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联合团队攻坚克难、只争朝夕,将延安二号由图纸变为现实,让我国第一架直升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除此之外,王适存还致力于推动直升机领域的国际合作,怀揣着竹蜻蜓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的美好心愿,奔波于世界各地巡回讲学,并在第七届欧洲直升机年会上宣读他的学术成果——《旋翼桨叶载荷简化求法》,实现中国首次在国际直升机论坛上公布学术论文,不仅为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王适存将毕生精力献身于直升机事业,在环境变化中扎根科研,在时代浪潮中勇于创新,在其七十岁高龄时仍孜孜不倦地参与课题研究,真正做到了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是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科研人才。爱国、敬业、创新这三者在王适存这里自然而又完美地融为一体,他是有真知灼见的科学家,更是堪当制造大国重器重任的大国工匠。在王适存的带领下,年轻人一批批投身于直升机研制事业中,直升机科学技术一步步走向现代化,中国航空事业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背景下,有无数奋斗者饱含着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万林将其人生与时代紧紧相扣,为国家需求而科研,开创了纳尺度物理力学和纳智能材料器件研究新领域,并率先提出水伏效应,被国际上冠以水伏学,创造了属于中国的世界先进;李建国是一名烹饪大师傅,在机关食堂工作的四十多年,烹饪时不仅注重菜肴的色、香、味,还特别强调菜的营养,并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在节能降耗中作出突出贡献,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管延安是港珠澳大桥航修队钳工,负责沉管设备的相关作业,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其因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秉持工匠精神的中华儿女不再单单把工作视为生存的基础,而是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精益求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是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巨大鼓舞。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基础,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为技术工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拧螺栓也可以成全国劳动模范,冶炼工也可以成为发明之星,这是时代赋予广大劳动者的机遇,鼓励更多工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学习、弘扬、崇尚工匠精神,书写出更多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大国工匠与机器拼标准,与时间拼速度,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之中,全神贯注,日复一日地钻研,使我们国家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迈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平凡的工作为载体、以平凡的劳动为基础,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只要心里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任何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以梦想坚守不凡、以奋斗创造不凡,通过自身追求与理想,努力参与、贡献、奋进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并不仅是工匠的精神,而是属于全民族的精神,我们学习工匠精神的目的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工匠,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在事业拼搏中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传承历史底蕴又饱含精神温度的名词,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已经化作社会的共识,成为时代的呼声。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