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为犁 清芬常存

——由画册《朱自清》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3-0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梁继东    

近日有幸读到赵所生、吴为公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朱自清》,如清风一缕,扑面而来。这本画册内容丰富,生动翔实,用近400幅图片真实记录朱自清先生的生活、工作、著作等。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感慨颇深,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全面记录朱自清先生生平事迹的善本佳作,值得细细品赏。

感悟朱自清的人格魅力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清末海州(今连云港市)。明代《隆庆海州志》记载地方士人朴而不文,实而不诈,安分而不奔兢,颇有古风,养育先生四年多的故乡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子女,朱闰生、朱乔森、朱思俞评价父亲是位真诚的爱国者。何谓真诚,就是在抗日艰难、国人信心衰退之时,朱自清振臂高呼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了;何谓真诚,就是在贫病交加之下,他不惜减少自己微薄的收入,抗议美国扶持日本及对中国人的侮辱欺凌,直至胃病发作离开人世。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体重不足78斤的朱自清仍然保持着青春的精神状态,而这正来自他骨子里的纯净与真诚。

朱自清身上文人的风骨,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气质与尊严,不清高、不孤寒,外表的平和青涩和内心的坚毅不屈,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倾慕的精神品质,而这些,在画册中显而易见。

感慨朱自清的朋友圈

朱自清在《论无话可说》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时期,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彼时的北京大学正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文化精英集聚之地。191912月,朱自清加入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体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由邓中夏、许德珩等人发起。朱自清作为第四组书记,在通县、城北演讲《平民教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求知识》《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劳动节》。19203月,他与冯友兰等加入了由罗加伦、傅斯年发起的新潮社,这是个倡导新文学运动的社团。

谈笑有鸿儒,朱自清的朋友圈群英荟萃,他们青春洋溢、挥斥方遒,处处迸发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火花,掀起了那个时代的新风潮。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朱自清在师友们的激励与影响下,先后创作了《睡吧,小小的人》《羊群》《满月的光》《小草》等新诗。在新诗《光明》中,他借上帝的口吻讲述救国图存之路要靠自己去奋斗: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朱自清深知中华民族已危在旦夕,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救国救民之路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去探索。

感佩朱自清坚持的教育救国之路

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开始了二十八年的教育生涯,先后在中学和高校教书育人,同时笔耕不辍。19209月至19257月,朱自清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杭州)、省立第六师范(台州)、省立第十中学(温州)、省立第四中学(宁波)、春晖中学(上虞)和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扬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上海)任教,颠沛流离期间他仍倾心育人,还创作了散文《冬天》《自治底意义》《新年底故事》《儿女》、新诗《转眼》《杂诗三首》、小说《笑的历史》《别》等作品。

画册对朱自清这一时期的创作与生活均有记录,彼时的朱自清,是一面旗帜,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画册着重反映了他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的工作、生活影像。在艰难困苦的年代,他对时代的思考与洞悉,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追寻,从来没有停止过。朱自清是独特的,在创作中,他从来都有着追求独到的见解;朱自清更是内心纯净的,他的笔下芳香四溢、清芬常存,给人以希望,以力量。

感怀朱自清浩然天地的英雄气概

对于朱自清的精神与气节,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早有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8810月,江泽民同志为朱自清诞辰90周年题诗:背景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余冠英为扬州朱自清故居题写:文星耀闾里,高标树楷模。臧克家题字:文章巨擘,学术名家,育人知多少?节操昭著,爱国情深,教诲永难忘!

作为师者,朱自清倾心培育学子,文脉代代传承;作为文人,朱自清以笔墨为犁、用病体抗争,在人世间留下朴实清芬、清白正气。

感叹朱自清故乡传承历史文化的态度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中道: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吧?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朱自清的童年4岁前是在海州度过的,18岁前在扬州生活、学习,因此称扬州为故乡并不为过,但说生于斯是不确切的。

扬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意识是深入骨髓的,在主城区看不到特别高大的建筑,老街、故居、公园、城市书房处处可见。朱自清在天宁门街、弥陀巷、南皮市街、琼花巷街、南门街、东关街都生活过,故居现在安乐巷27号,是座扬州传统结构的小四合院,其实他在邵伯镇的私塾也得以保留。

据考证,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字菊坡),原姓余,浙江绍兴人,因父母双亡,随养父改姓并迁居海州。朱则余在清代海州衙门里做承审官,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是个小吏。朱则余迎娶海州花园乡人吴氏为妻,生下朱鸿钧(字小坡),即《背影》里那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朱鸿钧娶妻周氏绮桐,生育朱自清。据说朱自清出生在今天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其实那是清末进士朱路的故乡。朱自清是地道的海州城里人,他的三弟朱国华曾到北城门附近寻访故居。

朱自清在他的著作中还说道: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朱自清的祖母和父亲都是海州人,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况且朱自清也出生在海州,这份乡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磨灭不了的,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海州是东海名郡1912年民国改州为县,海州称作东海县。北宋芙蓉城主石曼卿、南宋南渡十将魏胜、明代国家福将王鸣鹤、清代铁路大臣沈云沛等名宦乡贤都在这里留下足迹,这座海边之州奠定了朱自清既朴实又浪漫的情怀,也赋予了他如大海般自由宽广的思想与笔触。

朱自清先生已逝七十余载,人间仍留《背影》《荷塘月色》《青青河畔草》等旷世佳作,余音绕梁,久而不绝,而朱自清的气质与精神,点点滴滴,都浓缩在这本画册里。

(作者系连云港市图书馆馆长,江苏省首批阅读推广人)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