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好作风

发布时间:2023-03-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赵 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延安时期是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壮大的黄金发展期。当时,我们党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指出,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当前,我们正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传承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好作风,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站稳人民立场是前提

1943年发表的《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毛泽东同志深情地写道,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里、摆在首位,为人民利益而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与支持的秘诀所在。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到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地贫人稀、物资匮乏,连起码的吃饭穿衣都难以为继。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响应人民群众的心声,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让来延安的外国记者、中外友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深深的人民情怀,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采访期间,最常听到的词汇是人民。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著名论断,强调要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后来,他在总结革命历史经验时表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践行党的宗旨是根本

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会后不久,他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普遍要求扩大至全党全军,明确提出: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此,全党普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广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延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推进民主政权建设,把三三制原则落到实处,创新推行民主选举形式,不少地方使用了香头烧洞”“碗里放豆等便于操作的选举方式,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行使选举权,开创了草根民主的先河。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一词的真正内涵,他们一心为民,大公无私,不把自己当作特权阶层。比如毛泽东同志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开荒种地、修建水渠;他习惯于夜间写作,为了节省灯油,只在动笔时拨大灯芯;一支铅笔用得捏不住了,还舍不得丢掉……在艰苦的岁月里,周恩来同志饮食简单,吃剩的饭菜留到下餐再吃,不浪费一片菜叶;他坦然穿粗布衣服,看病坐车自己付费……朱德同志和普通战士一样穿粗布军衣,吃糙米野菜,住草棚窑洞;他的一条毛毯陪伴着他翻雪山、过草地,南征北战,缝缝补补,仍然舍不得换掉……担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同志,眼镜腿断了就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使用……当年延安的街巷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当地农民并肩同行,无拘无束地谈心聊天;革命者之间形成了平等待人的同志关系,完全没有官僚上下级之间隔膜的风气。朱德同志曾作诗赞道: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这就是对当时党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工农群众本色、与群众同甘共苦作风形象的真实写照,也使得共产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关键

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工作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党的一切正确的理论与政策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就是植根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年。1941年春节前一天,毛泽东同志就来到枣园乡政府拜年,并且征求人民群众对当时工作的意见和看法。从大家的发言中,他获得了开发南泥湾的信心。春节过后,党中央就作出了赴南泥湾垦荒种地的决定。这样的过年方式,党既密切联系了群众,听到了人民群众的真正心声,又从群众意见中找到了工作的正确思路与方法。群众发自肺腑地认可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倾其所有支持党的事业和人民军队的事业。党的干部以甘为民仆耻为官的价值追求,在人民群众中塑造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崇高形象。正是靠着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偏僻的山沟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以小克大、以弱胜强的革命奇迹,最终从延安走向全国革命胜利。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归宿

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革命、建设、改革的一切成就,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都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结果。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盛衰兴亡。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不变的初心使命,真正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根据地各级政府真正成了为人民服务、勤政廉政的政府,陕甘宁边区一扫过去的贫穷落后面貌,成为全国闻名的模范示范区。毛泽东同志总结的十个没有,就是陕甘宁边区相对于国统区进步的很好例证。曾先后两次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的斯诺,在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领导人带头力行艰苦朴素的生活后,称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精神和力量是兴国之光。美国记者白修德在造访延安后,也盛赞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实行的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共产党干部公正、民主、廉洁、亲民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比国统区的官僚作风,他由衷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历史昭示我们,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传承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好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新征程上,每名党员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愿景,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朝着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