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为生命表白

发布时间:2023-05-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侯新兵 李现总    

刘海粟(1896-1994年),名,字季芳,江苏常州人。他自幼喜欢书画,历经上海专训绘画,东渡日本,西游欧洲诸国,借鉴百家之长,融汇中西方文化精髓和中西方美术创作技艺,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美术教育家、艺术大师。然而,他的从艺生涯并非一路坦途,充满着不懈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

担当兴教倡美使命

二十世纪初,旨在开启民智的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许多青年抱着振兴中华的初心,响应新文化运动。刘海粟就是其中一员,他曾深情地回忆起母亲对他的教诲: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夫士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忘却吾民哺育,以能事公卿自傲者,其文艺必无足观。面对当时国情和亲人的叮嘱,他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宣传艺术的责任,推动中华艺术的复兴。191211月,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友人共同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即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悄然揭开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序幕。

年轻的刘海粟深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在他八十多年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无不体现着美育救国的主张。在学校教育层面,刘海粟秉持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在美专最早实行男女平等同校,首先使用人体模特进行基本功训练,提倡旅游写生,开展个性教育,实施考评改革,实行多种模式办学等等。在不息的变动中,刘海粟的艺术教育思想得以实践,中国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刘海粟主持的上海美专,在诸多的改革创新中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诸如女画家潘玉良、文化部原部长黄镇、画家倪贻德等。刘海粟为开展艺术研究,同时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以沧海一粟,效测海之益的豪情和坚韧,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美术专门刊物——《美术》。在社会传播层面,刘海粟怀抱弘扬中华文化之志,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两度赴日本、三度赴欧洲各国考察并游历东南亚等地以求中外融通。他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展展示中国书画之美,发表随笔介绍国内外艺术大家,撰写文章探究美术创作的技法等,都是为了实现他艺术社会化的梦想。

遵从艺术创作规律

我相信艺术是人们生命最自然的表白,以陶冶人格至善为目标的,足以超拔人们于悲哀和堕落,足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换句话说,人类有了艺术的陶冶,方能做一个完全的人。刘海粟的这句话中不仅孕育着他对达成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美好愿望,而且包含着他为之追求一生的美学思想。刘海粟站在个体觉醒和自由创作的角度,用一生来宣扬和践行艺术就是生命的表现。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所谓的生命并不是生物学家所说的作为细胞组合的生命,而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应和表白,是作者伟大的心灵。艺术的本质是生命的表白,从中可以看出,刘海粟立足情感、尊崇自由以及呼唤创造,反映了他基于生命原则推动个性解放的艺术创作观和社会价值观。

郭沫若先生曾在刘海粟画作《九溪十八涧》题诗: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这位艺术叛徒常常让生命的表白喷薄而出,创作了许多精品,如《水牛》《红梅巨作》《江山如此多娇》《泼彩黄山云海》等。《泼彩黄山云海》充分彰显了他注重表现人格与情感的个性化创作思想。此画作画面上虬松挺立、翠壑丹崖、群峰竞秀、丹霞映照,其间白云缭绕,远处云海如浪,整幅画浓墨重彩,浑然天成,气韵灵动。此画作运用不为形役、不求合矩,无法而有法的泼彩泼墨、龙蛇一般的线条形成内在的框架,处处彰显生命的律动。就审美境界而言,刘海粟的泼彩远承石涛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精髓,近接印象派点彩分割原理,从而做到了中西融通。刘海粟为更好地传播他的创作思想,常常追忆自己创作时的真情实感。他曾忆起1954年的经历:在始信峰上远眺,一抹丹霞投射在一排远峰顶尖,迅速把山头染得通红……我被这从未见过的风光所攫住,狂喜得大声叫绝,为之顿足,为之抚掌,真是人间绝景!对一个师古不泥古、中西融通的画家而言,他师法自然的过程完全是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中完成的。这样一则小故事或是生动的注脚:在黄山创作时,由于忘情投入、艺兴十足,刘海粟画到无纸之处,还轮空连挥十几笔,墨水四溅,惹得观摩的学生们大笑,但这对他来说是件严肃的事。

刘海粟爱黄山画黄山无人能及,一生十上黄山,黄山笑迎刘郎十度来传为美谈。绘制《黄山狮子林》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多年没有上黄山为什么还画得那样逼肖?他回答说:我虽然和黄山阔别二十五载,但是这座宝山在我心中一直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不断地用爱滋养着她,正如她长期用坚定的信念在勉慰着我一样。他十次上黄山,固然存有师法造化的艺术追求,然而亦不能忽略他抒发内心独特情感的生命原则。画家自称海粟,但我们往往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沧海一粟中的宏大与气魄,沧桑历经为海魂的张力与韧劲。笔走飞龙墨浪翻,劲骨气壮千秋在,纸上笔尖蕴藏着的是画家张扬生命、畅抒胸臆以及极致表现的艺术追求。

怀抱丹青报国之志

刘海粟能在社会动荡变迁、个人遭受诸多苦难的情况下从事美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八十多年,这其中根本的缘由在于他始终怀有丹青报国的生命初心。有人劝时龄85岁的刘海粟移居法国时,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深情地说:我热爱巴黎,可以再到那儿办展览。但我更爱我的祖国。离开森林的鸟儿唱不出动人的歌,离开故土的画家作不出动人的画。祖国给予我的一切,是巴黎和任何异国无法给的。刘海粟像其他优秀艺术家一样,走的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之路。

当面对回还是留,避还是进的两难选择时,刘海粟都作出了正确的决定。19252月,刘海粟登上了去往法国的商船。自此,他先后游历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其间创作了《卢森堡之雪》《斗兽场》《巴黎之冬》《圣母院夕照》等诸多画作,在西欧各国大受欢迎。尽管优渥的生活和良好的创作环境让刘海粟难以舍弃,但他仍然心系祖国,毅然决然回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刘海粟多次在欧洲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展览大获成功,震撼了欧洲艺坛,改变了人们中国已无现代艺术、现代优秀东方画作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印象,弘扬了优秀中华文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39年,刘海粟拒绝了汪伪政权的邀请,拒任伪教育部部长。随后,他远赴南洋到了印度尼西亚,举办多场中国现代名画赈灾展览会,义卖收入全部捐给筹赈总会。1943年他被日寇押解回国,拒当汉奸,在艰难危急的环境中保持了民族大节。刘海粟还为孤军固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英勇事迹所感动,在战火纷飞中创作了《四行仓库》,这幅作品极大鼓舞了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士气。

在为生命表白的艺术人生中,刘海粟无愧于一代画坛泰斗”“艺教宗师的响亮称号,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教育理念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