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抛洒 大河安澜

——对话省“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大河》作者张新科
发布时间:2023-08-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本刊记者 陈伟龄    

近期,立体描写运河支队的长篇小说《大河》亮相第十三届江苏书展。该书是国内首部以在抗日战争期间立下不朽功勋的运河支队为对象的长篇小说,由被誉为当代重大革命和谍战题材创作领军人物的张新科历时十余年查阅档案、实地采风,最终以六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将运河支队尘封于历史的峥嵘往事带到读者面前。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平评价:张新科的写作丰富了中国革命史文学序列的书写,对于保存地方革命历史,构建国族共同记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著名评论家张光芒评价:张新科以一己之力掀起了新时代山河小说的潮流,实现了红色经典的再造。由于运河支队多次与铁道游击队并肩作战,《大河》又被众多评论家称作大运河畔的《铁道游击队》。本刊记者对张新科进行了特约采访,将鲜为人知的运河支队的英雄往事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记者:《大河》是您沉淀数年的心血之作,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张新科:抗日战争期间,运河支队活跃在苏鲁边界、运河两岸,曾受到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盛赞,多次与铁道游击队并肩作战,与日、伪、顽、特、匪各方势力裹血力战,罗荣桓元帅称这是一支能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部队,陈毅元帅盛赞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然而长期以来,运河支队的故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文学书写,所以没有像铁道游击队那样家喻户晓。

山东作家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以及随后据此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甚至还有那首人人都能哼唱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铁道游击队风靡天下,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令人遗憾的是,牺牲更多、作战范围更广、主要区域位于苏鲁交界的运河支队,八十多年来一直缺乏作家挖掘撰写,成为长眠于地下的运河支队甚至铁道游击队员以及他们后代的心中之痛。

我在徐州担任大学校长期间,曾见到过数十位运河支队的后代,他们呼吁,要让长眠于地下的数千名运河支队队员们,能像他们的战友——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一样,欣慰和安息。如今,《大河》填补了这个空白,这也是我创作《大河》的原始动力和主要原因。

记者:《大河》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张新科:小说的男主角叫胡轩涛,徐州铜山柳泉镇人,从小生活在川流不息的大运河边。抗战爆发前期,就职于济南工务局的胡轩涛愤而去职。此时,胡轩涛的胞弟、中共党员胡轩宇在南京上大学,思想进步,在南京亲身经历了大屠杀事件后,决定回家乡抗战。

不愿做亡国奴的兄弟二人,决心组建武装,保卫家园。没有钱怎么办?胡家两兄弟变卖家产、自掏腰包。没有人怎么办?两兄弟通过管饭的方式,管饭后还要立军令状: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还有一把枪,还有一粒弹,还有一口气,就要和侵略者到底!没有枪怎么办?胡轩涛通过关系联系上了徐州行政督察专员兼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明扬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思想开明,胸怀大义,主动提供了不少枪支弹药。

在两兄弟率领下,运河支队智夺武器、惩治恶匪、袭击汉奸、截杀日军,威名响彻苏北鲁南,多支抗日武装投至其麾下,运河支队先后隶属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新四军四师。他们驰骋于苏鲁大地,鏖战于运河两岸。大河畔、矿区内、山岭间,他们同老对手相川、三浦、韩世仲、朱浩昌、孙友中、龙希贞等日、伪、顽、特、匪各方势力周旋斗争,其中,胡轩宇、王铁柱、王智霞等众多运河支队英雄壮烈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大河》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张新科: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也是流血、流泪、流汗的历史。站起来,需要流血牺牲、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富起来,需要人们改变旧观念,从缺衣少粮以泪洗面的苦日子中走出来,过上体面有尊严的好日子;强起来,需要比别人别国流更多的汗出更多的力,去登顶复兴之巅。三个过程,尽管性质不同,但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核和核心价值,或者说是精神密码,都应该是相同的。

通过《大河》这本小说,我企图用文学的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总结、归纳和诠释这个精神密码。从小处说,这些精神密码可以让我们每个人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向往未来,从大处说,对这种精神内核的传承,也是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文化原点。

记者:《大河》对于弘扬运河文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张新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理论维度看,红色文化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亮底色;从历史维度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生动写照;从实践维度看,红色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运河支队作为一支战斗在运河两岸,且直接用运河命名的队伍,是可遇不可求的真实历史事件,也是弥足珍贵的文学典型事件。因此,小说描述展现运河支队的革命战斗故事,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英雄们的传奇故事,阐释什么是运河支队抗战精神,什么是运河精神的红色血脉。

记者:《大河》带给您怎样的心灵洗礼?

张新科:这是我继续英雄传奇三部曲《山河传》《江山》等重大题材小说之后的又一部抗战新曲。创作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徐州、山东周边所有运河支队战斗过的地方,越是采访挖掘,越是感到这是一部宣传江苏人民在抗战过程中不屈不挠、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以及宣传大运河红色文化可遇不可求的重大历史题材。

《大河》运用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在钩沉史料、实地寻访的基础上,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相结合,使得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清晰可见、生动鲜活。比如,护送大批高级干部去延安的故事情节,千里奔袭,前往延安,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和第八旅旅长田守尧,就牺牲在前往延安的封锁线上。小说中的胡轩涛带领运河支队,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历经坎坷,顺利完成不同的护送任务,也护送了许多大人物,如陈毅等。但在数次护送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真实历史中,运河支队掩护了以刘少奇、陈毅、朱瑞为代表的数百名中共重要人员前往延安......故事之曲折,战斗之复杂、人员组成之离奇,是其他武装部队很难与之媲美的。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