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长江文化中提升青年精神素养

发布时间:2023-11-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磊 张小涛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升青年精神素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文化作为以长江这一特殊符号和象征命名的综合文化体系,承载着中国人丰富而特殊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为新时代提升青年精神素养提供了深厚滋养。

  铭记苦难辉煌的历史,增强青年滚石上山的勇气担当

  长江,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悲痛的记忆。18406月,英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两年后,在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威慑下,清政府妥协退让、委曲求全,在停靠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如今南京的静海寺纪念馆里,不仅复原了当年的议约场景,而且设立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展、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展,静静记录着那段屈辱。长江,还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者。193712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六周时间超过30万同胞惨遭杀戮,仅燕子矶一地就埋葬了五万余名遇难同胞。今天南京长江边的燕子矶、草鞋峡等地均立碑纪念,诉说着那段苦难记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对落后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要记住这些苦难,更要激发滚石上山的勇气担当,知耻后勇。

  长江,还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见证。1921年,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19494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启了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新起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仅要为胜利而感到自豪,更应铭记胜利背后的密钥,继而开启新的胜利之路。南京解放70多年后,由南京师范大学和国网宿迁供电公司等组成的青马共育联盟的年轻人在渡江胜利纪念馆门口的京电号小火轮上找到了答案——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这个根、这个血脉。

  赓续自力更生的传统,增强青年自信自立的意志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长江,忠实记录了中国人自力更生、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拼搏追求。在长江上建大桥,是中华民族的多年梦想。新中国成立前,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提出了在南京建桥的设想,其结果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认为南京江面水深流急,不宜建桥。总之,近代中国不仅南京江面无大桥,整个长江上也没有一座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誓将不可能变可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在长江上建了大桥,而且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打破了在南京江面不能建桥的迷思,以至于后来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其中一个就是南京长江大桥。今天世界上的长桥、高桥、难桥,多为中国人所建。但中国人建桥技术,不是在一块白板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南京长江大桥这个巨人肩膀,也就很难有后面的建桥成就,南京长江大桥成为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典范。

  从南京长江大桥这座争气桥,到三峡工程实现高峡出平湖,再到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长江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人自力更生、拼搏奋进的豪迈和成绩。新时代中国青年传承长江文化,就是要赓续这种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壮志豪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新时代新青年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苦干实干中自立自强,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弘扬开放包容的品格,开阔青年兼济天下的时代胸襟

  长江,联陆通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自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前后28年时间,郑和率领庞大外交使团自南京出发,远航十万余里,七下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船队规模、人员数量、出洋时间、航行里程、联络友邦等方面都史无前例,不仅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不朽篇章,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造船地、始发地,呈现了长江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交融的精神要义。改革开放后不久,长江部分港口即开办对外贸易。继1985年长江三角洲等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1992年中央又重点开放了长江沿岸的芜湖等5个城市,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30多年来,开放不仅成为中国最亮丽的底色,也是长江文化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新时代新征程,传承长江文化,就是要弘扬这种开放品格,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兼济天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包容,不仅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的良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然而曾几何时,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保护治理好长江,是流域人民福祉所系,更是民族复兴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生态治理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从明确提出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重点阐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再到赋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等新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十多年来,长江从原来的生态忧变成如今的生态优,从之前的江不见城、城不见江到今天的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生态蝶变,背后展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新时代传承长江文化,就是要弘扬这种包容的鲜明品格,开阔青年兼济天下的时代胸襟,不仅要与人为善,更要与自然为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网宿迁供电公司)

  责任编辑:汪娅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