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文化作为特定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及其自然条件下,通过长期生存发展实践,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运行秩序、行为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观念等,将人们凝聚成彼此依存的共同体,为共同开创美好生活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内生动力在于人类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矛盾运动,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原则,才能在开放包容中铸就文化发展自信,推动文化的持续创造和文明进阶。要坚定文化历史自信、文化理论自信和文化实践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精髓的有机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以开放之格局纳天下精华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本身就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会,促进了文化价值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促成文化认同与统一。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主体生成而具有的共同体文化内涵,是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受考验和磨砺,创造出的丰富灿烂的文化观念、思想体系和文明成果。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以开放姿态求取更好的发展,不断交融汇聚,在相互依存中彼此互通,在文化互通中亲近情感,在情感升华中追求统一,成为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本身是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基础上对思想观念和价值体认一致的主体聚合,具有强大的文化聚合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协和万邦的交流互鉴中,具有极强的学习力和吸纳力,持续促进文化共同体的时代创新。
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中华优秀儿女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旧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蕴育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文化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强劲动能,市场经济作为生产资源配置方式和工业文明形态进入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来,效率意识、公平竞争、创新驱动等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时代强音。科技引领社会变革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中国正以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广纳天下文化之精华,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包容之气度融社会和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化作为文明的精神支撑,其本质是观念形态的,不同地域文化观念的交流碰撞是推动文化主体逐步走向对人类世界深入理解并进行丰富实践创造的关键所在。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传承和不断更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其博大的包容性,进而为文化主体的学习和借鉴创造条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相互学习、彼此融会而成的文化共同体,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前提与统一性取向的内在和谐。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善于在包容中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造,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包容是文化主体在精神生活中的心胸与气度,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秉持的基本原则与人文情怀,也是文化之于社会韧性和文明向度的一种精神支撑。文化发展一方面在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与融合中逐步以主体价值认同和践行为基础,内聚为文化心理归属于一体的社会群体,表现出文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特征;另一方面,各个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又具有共时性特点,彼此之间随着交流交往而形成双方或多方的相互影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种互动方式,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文化包容本身不是要让不同文化完全融为一体,而是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发现和发掘文化传承与交往的时代价值进程中,实现文化主体新的精神创造,更好地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实践。中华文化以和谐共生的智慧塑造了文化主体的包容气度,倡导社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共识,成为融社会和美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感召和理性力量。
以自信之力量创中华气派
文化自信是基于主体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精神人格的生成与塑造,是主体对文化共同体归属的自我确认和意志坚守,体现了在文化开放包容中独立自主的人格取向和价值追求,构成了文化共同体精神自强的基石。中华文化的自信源于中国社会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知识发现、思想探究和智慧积累,源于中华文化所支撑的延绵发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强大力量,这种文化自信伴随着历史主体的形成和发展而具有整体精神取向。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的精神面貌,不是文化评价上的自负或自傲,而是一种独立求取价值、自主把握命运、笃定奋斗实践的精神状态。“不因为我们讲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一定是最先进的,或者认为我们每一项具体文化都必须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是对整体而言的。”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所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加以融会贯通,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文明新形态实践中的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不仅属于马克思主义,而且属于中国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红色血脉,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魂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新的文化生命体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智慧、顽强革命意志和坚定科学理性,是实现文化发展的自信力量所在,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中华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以主体自信之力量创造中华文化大气派,以人类共同价值之倡导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