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3-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德才    

  南京市溧水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力求在发展理念、发展措施、要素保障、产业转化等方面开辟新思路、展现新作为,把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获得感明显增强。

  强阵地,乡村文化基础更加坚实。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乡村大戏台等现有平台,打造集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CBD,截至目前,全区建成113个,实现文化活动场所乡村全覆盖。建立区、镇、村三级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订单式送文化服务。组织区文艺家协会在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设立文艺创作实践基地,利用文艺团体、行业协会等人才资源,年均开展惠民巡演、文艺课堂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320场,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强载体,乡村文化创作更加鲜活。加强文化精品打造。鼓励和组织文艺工作者、专业团队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推出大型史诗剧《红色李巷》、黄梅戏《蒲塘桥》、纪录片《抗战中的红色溧水》、舞蹈《石臼湖畔的记忆》等优秀原创文艺作品200余件,获得8个市级以上重要奖项。支持民营院团发展。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加强资源整合等方式,引领民营院团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高频次开展送戏进乡村(景点)活动,助力乡村文化繁荣。首个南京市民营院团改革创新示范点在溧庆黄梅戏剧团挂牌。丰富乡村民俗活动。深入挖掘区域内骆山大龙、跳马灯、划龙船、舞狮等民俗文化资源,围绕秦淮源头过传统节日主题,举办第三届骆山大龙文化节、南京祠山庙会、农民龙舟节等民俗展演活动70余场,参与群众超10万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强保护,乡村文化传承更加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传统建筑、生活习俗、农耕文化和乡村发展为一体的村史馆,集中展示当地村史村情,积极动员五老人员送课进校园,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不断挖掘传统歌曲、节庆民俗、手工艺等民间文化内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提质升级传统工艺。积极挖掘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传统工艺项目,鼓励花针匠布艺、桑国顺景泰蓝等文化企业在村设立传统工艺工作坊,带动乡村技艺传承,变指尖技艺指尖经济

  强产业,乡村文化富民更加火热。一方面,抓实特色文化产业。坚持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支持乡镇充分整合、激活资源,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实施艺术赋能乡村行动,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目前,首个江苏省书法院书法普及与推广活动基地在和凤诸家村挂牌。另一方面,抓实文化旅游融合。构建红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生态文化游等新兴文旅业态,带动乡村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延展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乡村文化进景点行动,以村民为主体,包装推出一批乡村非遗和民间演艺进景点演出。2023年,溧水实现旅游收入170.05亿元,同比增长19%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