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发布时间:2021-12-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扬 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扬州是个好地方,也是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特色鲜明、传承有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技艺人才。近年来,扬州市围绕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创新打造以院室区园(研修院、工作室、展示区、创业园)为主体的培育阵地,助推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唱出了连台好戏。全市现有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41人,累计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93人次、新秀”286人次。

聚焦技艺传承,让乡土人才薪火相传技艺技能是乡土人才的立身之本、成业之基、发展之道。扬州市以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院和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大力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努力实现绝技不绝、人才不断。搭建育才平台。整合全市职业院校特色学科资源,挂牌设立3家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院,聘请名人大师、高校教授担任工匠导师,运用现场教学、操作实践、座谈沙龙等现代教学方式,帮助乡土人才提升文化、更新技能。持续实施基层农业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先后与扬州大学等高校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300余名。乡土人才王莹带领茶艺团队用心研习多种茶文化产品,开设习茶课程120期以上,举办富有扬派特色的传统茶会(非遗项目)220期以上。构建培养体系。突出高端引领,采用领衔专家指导专家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选聘74位业内声望较高的乡土名师领衔成立市级乡土人才名师工作室,开展手把手帮带、面对面传艺。连续5年给予已建的64家名师工作室累计1615万元资金补助,帮助聘请200多位国内外行业领域资深导师担任指导专家,精准培育600多名培养对象。放大品牌效应。好的技艺不能只是门内香,还要打开门走出去。扬州市引导乡土人才推进技艺传承、技能提升和技术革新,提升品质品位品牌,更好地聚人气引人才。非遗传承人夏梅珍与汉服文化协会合作,把非遗项目扬州中秋拜月扬州汉服技艺融合起来,创建细君汉服品牌,研制各式汉服和汉代首饰数百件(套),受到线上线下不少年轻人的追捧,一批青年学徒拜入其门下共同研究推广汉服文化。

聚焦产才融合,让乡土人才蓄势赋能乡土人才技艺技能虽强,但往往创业经验不足、政策把握不准、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扬州市遵循市场规律,推动乡土人才项目化入驻园区,加快与现代产业、科技、资本深度对接,促使产才融合、聚合裂变。延伸产业链。聚焦一县一品和产业特色,集成打造运河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等7个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区,提供包括创业辅导、项目资助、科技支撑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创业园区(街区)发展。入选2020年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的宝应县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共入驻上下游企业40多家,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莫元花,带领30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从事乱针绣设计、加工和技术创新,年产值逾3亿元。融合科技链。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手工业加速趋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形势,积极引导传统技艺技能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乡土人才加强科技武装、拥抱信息时代。打造扬州好地方 大师造好物乡土人才创业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推广乡土人才网络直播,市场化开发小程序店铺、抖音、视频号、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推出一批深受欢迎的网红爆款,产品推广VCR累计点击量达136.3万人次,藕遇绿杨春茶藕礼盒销售额超100万元。全国河蟹养殖能手、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李永政与300多家养殖户签订协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网络销售产销模式,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其个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扶持资金链。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市级设立300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面向有发展潜力的乡土人才,单个项目给予20万元资金资助。同时,广泛与银行金融、风投创投等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乡土人才特点的金融产品,定向提供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服务。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梁宝富创办的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公司,在资本扶持下已于新三板挂牌上市。

聚焦反哺乡村,让乡土人才造福桑梓乡土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村,理应服务本土,在带领致富上发挥更大作用。扬州市采取搭建展示区、加强政策引导、树立典型标杆等方式,推动乡土人才先富带后富,扎根乡村造福一方。搭建平台聚合力。打造“486”非遗集聚区、三把刀文化体验区、景观园林示范区等乡土人才成果展示交流平台,集聚雕版印刷、古琴艺术、剪纸、玉雕、刺绣等各层级非遗项目近70个,通过活态展示、艺术品定制以及建设传习基地、举办非遗项目交易展演等系列活动,把传承非遗文化的乡土人才聚集在一起,将创造成果推向市场,让乡土人才出名、乡土技艺出彩。中国古琴斫琴大师、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田步高,领头创办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推动扬州古筝产品工艺化,先后申报双箱”“双弧等国家专利技术,龙凤牌乐器发展成全国著名品牌,全市已累计集聚琴筝企业200余家,销售总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政策加持增动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树立市场认可的就是人才的导向,建立适合乡土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全市500多人次通过考核并获得专业能力证书。完善十大能工巧匠、企业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荣誉体系,对领富带富能力强、贡献突出的乡土人才,给予享受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优先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并给予其他荣誉。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扬州市小木匠吴晋卿获家具制作银牌,取得我国在该项目奖牌的突破,获得市财政跟奖跟补110万元。多方共举提效力。坚持多部门联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头雁效应,大力发展乡土人才专业合作社,形成创业就业集群,目前共有926名乡土人才创办企业或领办合作社,直接带动5600多人就业,主营业务收入近2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6万元,涌现出熊立群、詹国胜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

聚焦示范引领,让乡土人才破土成才一人香不算香、个人富不算富。乡土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产业的开拓者、群众致富的带领者,在乡非乡、说土不土、要才有才。扬州市着力构建乡土人才精准培育机制,重点培育一批适合本地特点、扎根乡村基层、热爱乡村事业的乡土人才。支持兴办企业。一门好手艺往往能发展成为一个好企业。扬州市注重用好市场化社会化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为乡土人才提供工商注册、税款缴纳、政策资讯、市场信息、产品推介等专业服务,鼓励有能力的乡土人才办企业、兴实业。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乡土人才市场,定期举办古建、园艺、烹饪、美发、修脚、沐浴等乡土人才招聘会,每年帮助万名乡土人才就业创业。培育青年人才。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一批人才发展一片区域。扬州市把支持培养青年乡土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乡土人才接班人”“后备军建设。率先将600名乡土人才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推动脚艺、搓背、烹饪等乡土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发挥阵地作用。放大院室区园品牌效应,擦亮扬州琴筝文化之都、鲁垛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湾头中国玉雕之乡等金字招牌,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帮助更多人吃上手艺饭。打造乡土人才集聚区,推行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模式,切实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多起来、强起来,助力好地方扬州建设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