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发布时间:2021-12-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沈正平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江苏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选择。实现一枢纽这一目标,关键是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畅通国内循环是主体和前提,畅通国际循环是支撑和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化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的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使其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

以建设大通道为依托推动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首先要畅通交通大通道。江苏境内已经基本形成沿江、沿海、陆桥、京沪(沪宁)四大通道,这既是省域交通的骨架,也是联系国内国际的动脉。为保障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畅通,要着力提升现有通道的交通能力,根据各交通节点的条件,构建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强化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等全国性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拓宽国际物流大通道,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提高国际物流运输效率。有序推进支撑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南北、东西交通干线建设,积极发展内河水运,强化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通江达海,推动形成内联外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建设,有效对接跨省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合力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国际大通道,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协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切实保障国内国际物流在长三角各省市的高效畅通。

以都市圈同城化为方向推动城乡区域要素流动畅通

都市圈协同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深刻变化的时代需要,对于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可以说,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江苏已有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其中南京、苏锡常都市圈已相对成熟,徐州都市圈也正处于快速成长中。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以都市圈为重点,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快推动省域一体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合理高效流动,增强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要以上海为龙头,加强跨区域合作联动,协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在合力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与长三角中心区深层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围绕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推动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联动发展以共建上海大都市圈,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以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以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加强徐州都市圈建设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以搭建开放大平台为支撑推动内外贸流通网络畅通

建设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是畅通内外贸流通网络的重要支撑。目前,江苏已经形成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十四五时期,要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自贸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支持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加强特色探索,推动不同片区之间、自贸区与各级开发区等开放平台之间的联动发展,建设联动创新发展区,促进资源互通、平台互用、产业互促、政策互动、经验互鉴,以制度型开放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加快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强化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深化开放协同,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建高水平开放大平台。参与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着力建设北向拓展带。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合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联动共建国际合作园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推进国际产业双向合作,联合打造高水平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加快共建一批境内外国际合作园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国内国际市场供需循环畅通

面对境外疫情蔓延、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扩大内需符合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国际期待,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因而,要千方百计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打造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扬州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建设,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强需求侧管理,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健全改进供给质量与拓展国内市场、融入全球市场联动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市场供需循环,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供需在长三角各省市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推动欠发达地区融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立有效的省市间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分工机制,推动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对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大支撑作用。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在苏叠加优势,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进一步提升我省作为国内产业循环重要发起点联结点、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的地位与作用,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