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从建设工程上升到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2021-12-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高书生    

这些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具有前瞻性,有些方面甚至在引领潮流,文化数字化就是一例。虽说数字化近两年才成热词,但早在10年前,文化改革发展就开始布点、布阵、布局文化数字化。

十年磨一剑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包含从文化资源数字化到文化生产数字化再到文化传播数字化,即实行全面数字化。自此,从规划到落地,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先看文化资源数字化为支持中国唱片总公司对老唱片进行数字化修复,从2011年至2014年,中央财政分三次拨付3100万元、企业自筹8000万元,对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约13万面唱片金属模板、4.5万盘磁带母版的录音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中包括孙中山《勉励国民》《告诫同志》《救国方针》演讲实录,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录音。2013年,中央财政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完成了9000分钟的胶片转数字。

再看文化生产数字化2013年起,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当年支持业务流程再造,2014年支持数据库建设,2015年支持建设行业级平台。此外,中央财政还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渠道,支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301个。以上两个资金渠道共计安排20多亿元,并撬动企业投入及地方配套资金约48亿元。

最后看文化传播数字化为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国家给予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税收减免优惠,十二五时期,仅企业所得税一项免税额近80亿元。此外,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北京歌华开展电视图书馆试验,2017年,中央财政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予以支持,试验成果推广9个省市,覆盖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近5000万户,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阅览170万种中文图书、20多万集名校名师讲座,还可以通过电视机购买图书。

在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基础上,2019年,国务院在向全国人大报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时,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的要求;同年,科技部会同中宣部等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两个数字化,即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哪儿入手?必须从基础做起,打好地基,即摸清文化资源家底。

一是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数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仅照片就达5000万张(140TB),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仅图片就达82万多幅(6.9TB),全国古籍普查图书达654多万册、数据达67万多条。被誉为文化长城、耗时30年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计298卷、400册,约4.5亿字,收集相关资料逾50亿字(包括曲谱、图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

二是文化生产机构自建的数据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在内的新闻单位自建的媒资库,出版社自建的数据库。

此外民间文化机构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比如,由钱锺书先生1984年发起的中国古典数字工程,收录了远古至清代的文献近20亿字,时间跨度约6500年。该工程包括人名库、日历库、地名库、作品库等四大库和工具库、图片库、地图库、类书藏品库、书目数据汇编库等五附加库。其中,收录人名40万,比《中国人名大辞典》多5倍;收录汉字7万多字,比《康熙字典》(4万多字)收录得还多。

以上所列的数据虽是冰山一角,但有一特点很明显,都是供给侧的,这跟时下热议的大数据有本质区别,它们不是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生产要素,即作为创作生产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安全是首要问题,特别是涉及文化基因数据,其地位同生物基因数据一样重要。生物基因数据被盗取,可被制成生物武器;而一旦文化基因数据被盗取,民族的历史文化就会被改写。因此,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首先要为数据安全设置多道闸门

第一道国家文化专网不搞重复建设,依托现有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和广电5G网络而形成。国家文化专网闭环运行,同互联网物理隔离。全国各级各类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将其数据中心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所有文化数据的生产加工就在闭环系统内完成,所生成的文化数字内容同互联网平台对接。

第二道数据存储分布式不把所有文化数据集中在一起,而是依托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数据中心分布式存储,在国家文化专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经授权方可开发加工数据。

第三道标识解析可溯源不取代现有数据标准,采用中国主导制定的信息与文献关联标识国际标准,使每个数据都有唯一的标识符,未经授权而获取的数据,就不被解析系统识别,在技术上确保谁的数据谁做主

一花引来万花开

国家文化专网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文化新形态、新业态、新业务、新模式,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呈现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景象。

国家文化专网依托现有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和广电5G网络而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接入服务将成为各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一项新业务,如同互联网接入服务,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开拓新千亿元级规模产业。借助国家文化专网可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确权、评估、交易、分发等提供专业化服务。这又可进一步激活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使其成为真正的要素市场。过去,很多宣传文化单位积攒了大量数据,不易拿到公网上交易,数据无法化身为生产要素,更不可能变现。国家文化专网同公网物理隔离,数据安全有保障,宣传文化单位无需自建平台,接入专网后,就如同走进数据超市,有数据的可以卖,缺数据的可以买,做内容的不再为缺平台、渠道发愁。数据变现收入将成为宣传文化单位新的收入增长点,催生数字化时代文化生产专业化分工新格局。

国家文化专网及其文化数据服务平台集成各类同文化生产适配的各类应用工具和软件,为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机构等宣传文化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创造条件,文化资源数据经过解构、重构生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数字内容,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分发到互联网平台以及文化馆、新华书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小学、购物中心、旅游景区等,贯通线上线下,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明数字化成果随处可见,想不看都难。

(作者系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