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政企服务的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2-03-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施宏杰    

2022年是通州湾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最早一批来到南黄海之滨的拓荒牛,我已经是扎根奋斗,建设通州湾的老人了。

规划建设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茫茫荒滩起宏图,一张白纸绘锦绣。从事经济工作多年的经验使我深知: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唯有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搭建起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零距离的政企连心桥,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疾驰,才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建功。

倍加用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路走多了熟,人走勤了亲。有空就到企业转一转、聊一聊,对我来说已成习惯。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通州湾一同成长。

我清晰记得,江苏博尚工业装备有限公司201610月签约落户至通州湾。当年,企业创始人带着他的数控机床项目从浙江杭州转移来此,我们倍加呵护。

企业成立初期,由于资金的不足、技术的局限,起步并不顺利,在示范区租用了8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上马了。2018年,我在企业的走访中得知,年产值仅1000万元的小企业深藏不露,有大文章值得做:他们生产的数控机床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企业负责人很有想法,为了突破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对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垄断,他们千方百计谋求与中科院合作研发智能机器人数控系统,可苦于规模太小很难与国家级院所建立联系。既然企业有发展的期盼,又拥有一定实力,政府部门就应该搭建专业和服务之桥,帮企业圆梦。

于是,我们想方设法通过市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连上了线,通过示范区管委会的背书和牵线,企业成功与之达成合作,研发出的机器人产品售价远远低于进口同类商品。技术问题解决了,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新产品的推出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络绎不绝的订单,相反,国内客户对国产机床的稳定性持观望和怀疑态度,让投入了大量技改资金的企业再一次陷入困境。得知消息后,我在参加各种交流会、展销会时都不忘为该企业代言,向本地客户推介他们的产品,把示范区的招商资源延伸为企业的销售资源。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的推介带来不少本土订单,过硬的产品质量也很快得到了业界认可,企业渡过了危机。

前年,企业因疫情出现大量工人滞留老家无法复工的局面。为帮企业摆脱困境,我们果断打出打工在老家、赚钱又顾家的宣传口号,广泛发动本地各村(居)帮助企业在本土招工。

2016年租用厂房起步,到2017年征地31亩自建厂房,再到2021年以商引商,与省外优质企业合作征地50亩,建设投资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新项目,该企业不断腾笼换鸟扩大生产。产品质量在业内有口皆碑,并且以绝对的价格优势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短短5年时间,企业年产值从1000万元增长至超1.5亿元,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把提升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如何将提升营商环境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坚持把有利于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保障企业职工权益、有利于激发企业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改善营商环境最直观最有效的体现。

通州湾长风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20205月正式筹建,总投资达20.5亿元,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海洋工程专用设备、石油钻采专用设备。202112月该公司首艘海上浮式油气平台下水,实现中国民企首次承接海外高端海工EPC项目重大突破。

作为该项目党员服务站的挂钩负责人,在一次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公司的大门口横七竖八放置着很多的集装箱,与整洁的厂区形象格格不入。经过详细了解,原来是由于订单量的增加,企业的工人不断增多,宿舍紧张,很多工人暂时没有住处,只能临时安置在租用的集装箱宿舍中。

此情此景对我触动很大。将心比心,如果在通州湾干事创业的职工都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怎么能找到归属感,怎么能安心工作。在我的倡议下,党工委领导当机立断,依托存量资源启动了新的职工活动中心改造,打造了集居住、娱乐、医疗于一体的职工活动中心。为了解决通勤问题,开通上下班时间段的公交专线;为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招引建设三所市直名校的通州湾分校,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开放……我们用倾心真心的服务,为企业留住了员工,让外来务工者在通州湾找到了温馨的家。

安居方能乐业,心定才能致远。职工的全心投入,迎来了企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企业的订单接连不断,发展态势向好,全年产值超15亿元。今年,企业入选南通市“2021年制造业投入十大项目名单“2021专精特新十佳项目名单,受全市表彰。良好的营商环境,既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也增强了企业的信心,二期扩建项目已全面启动,征地159亩、投资10亿元,三期项目投资也在洽谈中。

我常和同事们讲:提升营商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岗位服务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提升便民助企办事效率,为企业搞好后勤保障

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通州湾的热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识别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怎么办?我只有一个念头:用更大力度引进人才、更实举措培育人才,更应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推动人才与园区发展同频共振。

2015年,王海鹰带着他的创业梦和技术,从国外回到南通发展。和很多创业者一样,他在创业初期,因为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在一次走访中,我得知企业正处于技改的关键时期,存在资金缺口,由于企业刚刚起步,融资较为困难。

我联想到,市里对入选江海英才的创业人才有融资的优惠政策,便立刻联系了相关部门,很快就申请到了贷款。后期又通过示范区扶持资金兑现,市人才办、科技局、金融局等单位的帮助,为企业争取到了多项扶持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企业走上正轨之后,我和同事们又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出谋划策。我们发现,企业产品的销售以欧盟国家为主。这对企业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隐患。我们耐心地与企业沟通,建议他们对车间进行升级改造,打开国内市场,增大对内销售的比例。企业经过深入的研究,采纳了示范区专班提出的建议,生产的医疗器械远销海外的同时,也开拓了国内市场,企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当2020年国际市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时候,已经打开国内市场的该企业顶住了风暴,平稳过渡。如今,园区对高质量创业者的磁场效应明显,人才发展和产业提升相互融合。

十年湾区,风华正茂,重任在肩,砥砺前行。以用户思维服务企业,像对待伙伴一样支持企业,像对待孩子一样包容企业,我们通州湾示范区的干部职工坚信:营商环境,事好通,无止境。拿出满满的诚心和诚意,让市场主体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那么,营商服务的火热度,就能真正转化成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作者系江苏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