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昆山归氏以诗书传家,唐代盛隆百年,呈现过“五子登科、一门六状元”的盛况。中经衰败沉寂,至明中期归有光重振家声,成为开一代文风的散文家。与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并称“昆山三贤”。自归有光之后,归氏家族代有文章名家,如归子慕、归昌世和归庄等。归氏文章名家辈出的原因,恰如归庄《述怀六首》诗所言:“自少循家训,颇能读父书。”家风、家学的影响,归氏家族一度复兴,成为明清江南著名的教育文化世家。
作为昆山的书香世家,归氏子弟始终将读书作为头等大事,坚持讲学传统。归有光祖父归绅曾聘请昆山当地名儒王汝砺来家中讲学,是归钟、归正的业师。明中期归氏家道衰落,归氏子弟纷纷从事塾师职业,在家中开馆收徒,或去别家做私塾先生。归有光在未考取进士之前,为养家大部分时间也在讲学授徒。嘉靖二十年(1541)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间,归有光移居嘉定安亭,在私塾讲学授徒十三年。他对这段往事的回忆,曾有过明确记载:“余既修承志堂,而左右室坏不可支,为撤而新之。其左,盖吾大父为世父与先君延师友讲习之所。时王汝砺先生居师席,而朱布政观、张佥宪宽皆从王先生,而二公更为世父与先君师。时与先君同学,往往亦有贵者。其后,世父复授徒于此室,余今亦方与学者讲论六艺,以修先业。”归有光子归子慕也曾教书养家。地方志载:“(归子慕)家贫授徒自给,恒至不继。”归氏子孙在外出讲学的同时,不曾松懈对子女的教育。归氏子孙承传家学,出了不少文章名家。其中,编刻整理先祖著述《震川文集》成为昆山归氏家族传承家学的一个主要内容。《震川文集》在明清时期先后有五种刻本,归氏子孙相继参与刊刻。家集的刊刻传播了家学,更是对家族文化精神的守护。
在坚持读书讲学传统的同时,归氏家族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讲究道德与文章并重。自唐代天宝状元归崇敬即确立了归氏“治礼家学”的传统。归崇敬孝闻乡里,有“清德”之名。《新唐书·归崇敬传》载:“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他主动为民请命,劝代宗体恤民情,安抚天下。唐大历年间,归崇敬受命出使新罗,船在海上险遇飓风,随行人员欲安排归崇敬单独乘小船脱身,归崇敬严词拒绝说:“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归崇敬以礼传家的家风,在其子归登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归登为人“宽博容物”,为官一身正气。归登任右拾遗时,裴延龄因善于溜须拍马、欺上瞒下,虽本庸才,但深得朝廷赏识。在将任他为宰相时,右补阙熊执易进谏,请求罢黜裴延龄。归登知道后,毅然说:请您把我的名字也署上,如果您的奏疏冒犯了皇帝,怪罪下来,您一人恐怕难以承担。归登儿子归融在以礼传家的家风影响下,从政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归融在唐开成年间任御史中丞,果敢弹劾借口南方屡发火灾而乘机敛财的湖南观察使卢周仁。归氏后人在家风传承下,连续科举及第,被世人称为“天下状元第一家”。归氏家族历数百年不衰,其深层次根源在于道德与文章并重的家风传承。
归氏子弟在道德与文章并重的家风传承下,提倡学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并积极入仕为政。这也是唐代归氏家族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归崇敬明经科入仕,到子孙“五子登科”,再到唐末“父子兄弟祖孙六状元”的盛况,有唐一代,归氏家族共有十二人进士及第。这个数字出现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内是罕见的。
作为吴中望族,归氏发展到明中期归有光时,因为家族科举功名难以为继,家中百年间无人入仕为官,加上明末沉重的赋税,归氏家道日渐中落。重振家风、弘扬诗礼之教的责任,就落到了归有光的身上。归有光(1507—1571),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因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故又被称为“归太仆”。归有光早在幼年时期,便经常在项脊轩中用功读书。祖母见他勤奋刻苦,很是高兴,因为归家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知名人士或登科者了。《项脊轩志》记载了归有光年幼时祖母对他的期盼:“(大母)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为了勉励归有光,祖母拿出了珍藏多年、先祖上朝时所执的象笏给他看。就这样,归有光肩负起了读书求道、重振家风的使命,直到花甲之年入仕,才算是没有辜负年幼时祖母对他的期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在六十岁时终于中三甲进士,任长兴县令,在长兴县颇有德政。他仕学一致,主张以民为本,师法两汉循吏,用古教化为治。理讼断案,平易近人。县官的职责之一是听诉讼,归有光每次判案总让儿童、妇女尽量陈述相关案情,务求其详。在了解清楚案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只要能调解双方当事者,就先调解,很多案件就此得以解决。他同时大力清理积案,将因为旁县盗窃事而被抓捕的数十名无辜株连者一并释放。
清代后期政治家林则徐,对归有光十分崇敬。他在做江苏巡抚的时候曾经来到昆山,也到了嘉定安亭的震川书院拜祭了归有光,并留下了一副著名的对联,概括了归有光的一生,赞颂了归有光对历史的贡献:“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上联中林则徐认为,归有光为了家乡的水利建设,专门写了水利方面的专著《三吴水利录》,对研究江南水利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他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所以林则徐认为归有光功在三江,值得我们去铭记。下联说归有光的一生考上进士很晚,所以叫晚达,考上进士之前,归有光在昆山读书,在安亭教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作家和弟子,所以叫作经师。大家对他的文章人品都极钦佩,就连“后七子”中的领袖王世贞对他也不得不服。归有光在为官期间,读书著文不辍。明隆庆四年(1570年),因恩师大学士高拱引荐,归有光被任命为太仆寺丞。首辅李春芳留他在内阁制敕房,参与编撰《世宗实录》,这使归有光如鱼得水,有机会遍观朝廷秘阁藏书。归有光文学成就很高,尤其是古文成就,上继欧阳修、曾巩,开一代文风。明代王世贞为归有光立传时,称赞归有光的文辞有《史记》《汉书》之风,又吸取“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欧阳修等的长处,形成了不事雕饰、自有风味的独特风格。清代钱谦益为之作传,称赞其文章风神脉理得之于六经,古文可并肩“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曾巩。
归氏家族自唐代起,就奠定了独具特色的家风传承,并贯穿于明清两代。归氏子孙也因此在修身、为学、为官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