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省:着力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2-11-22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袁小慧 陈秋语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作出明确部署,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江苏始终坚持把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作为看家本领,对照制造强省要求,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依托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规模效应的叠加,更是围绕产业链实现创新、资本、人才、政策等要素资源的集聚。江苏产业集群需强化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实现产业链向上突破、价值链高端攀升。

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的趋势与要求

创新是建强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产业集群,即通过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成本优势,吸引一些空间邻近且交互关联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组织集聚而形成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从性质看属于生产性集聚。但大量共性或互补性的专业化企业在某一区域内集聚,极易引起集群内企业的无序竞争或同质竞争。一旦陷入内部技术依赖和外部低端锁定,集群就会出现规模萎缩、边际递减,内部合作关系开始松动,进而出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外流。要想避免这种现象,集群内必须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这就意味着,产业要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吸引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各类创新主体集聚而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这样将产业集群要求的地理临近拓展到技术经济空间上的集聚,大大提高了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合作交流的可能性;强调知识的流动与创新要素的运用,以知识共享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强调知识外溢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是建设制造强省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还是其后90年代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江苏制造都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各地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但是上述发展模式使得制造企业更多地停留在组装加工等低附加值环节,本地产业联系和知识交流创新不足。近年来,江苏突出创新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培育了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其中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就有10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设立首批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组建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1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高技术创新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整合、高效集聚。苏州更是先行先试,全力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越发清晰,正成为推动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催化剂。

把握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贯彻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让产业在创新协作、融合集群发展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聚焦市场体系升级。拥有体量庞大的市场体系是世界一流创新集群的共同特征。提高供需适配性、激发内需潜力,以高质量市场体系引智创新,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升级。一是推动产业链内部整合,提升生产效率和反应速度。横向上支持百企引航”“千企升级入库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形成范围经济效应,纵向上加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对需求的反应效率。二是释放内需潜力,以市场规模优势诱发创新资源集聚。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要以更大力度统一市场、释放内需,以市场规模优势、多样化消费需求来诱发技术创新、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集聚创新人才与资源。特别是要织好长三角要素协同创新网,让人才、技术、资本等优质创新要素相对聚集、自由流动,激发企业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创新。

聚焦创新能力升级。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推动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一是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围绕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超前部署,重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三大省级实验室,抓住苏州实验室成立的发展契机,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全国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创新资源,提升全省科创浓度。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采用联合攻关、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各地先进科技体制改革经验,以专业研究所和企业联创中心为依托,推动行业先进技术在集群区域内的推广应用。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创新水平,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壮大高成长科技企业,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良好生态。

聚焦创新网络升级。一是建立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开放发展。打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加速本土化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必由之路。以沪苏科技集群为示范,增强跨区域跨领域的互动协同,加快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开放合作载体。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协同创新网络。聚焦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企业和高校点对点合作与科技服务中介并举,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强化产业技术供给,形成龙头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聚焦转型动能升级。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要准确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和趋势,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发挥技术、产业、城市之间的耦合联动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前沿科技、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释放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加快发展物联网,通过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变革,突破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全面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构建上产业链、“5G+工业互联网产业区等,实现生产信息的纵向集成和产业链的横向集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化蝶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