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口袋公园建设是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也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是最大的省情特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用地紧张、存量空间再利用等问题。城市口袋公园规模较小、布局灵活、环境友好、功能多元,是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乐享园林”的重要类型,也是城市公园绿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和建设口袋公园,对于优化和均衡城市绿地布局、织补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要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绿色城乡建设背景下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000余处,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
注重选址布局,建设便捷可达的“实用口袋”
口袋公园是市民就近休闲游憩、健身运动的绿色生活空间,具有选址灵活、形式多样、实用便民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环境,同时部分解决了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
留白增绿优服务。充分了解居民意愿及需求,优先向绿化水平低、人口密度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布局,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学校、医院、地铁等公共服务场所周边,建设口袋公园,规划候学区、停车场等,满足服务对象特定需求。比如,苏州森鹿公园结合地铁换乘路线,合理布置非机动车停车场,满足居民自行车和轨道交通通勤的停车、换乘等需求。
拆墙透绿拓空间。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推动既有公园绿地、拆除腾退地、闲置地等存量空间的盘活利用,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口袋公园,将灰色低效空间转变为绿色潜力空间。拆除围墙,开放政府机关等单位庭院,建设口袋公园,实现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资源的共享,促进围墙内外空间融合,以围墙的“减法”换公共空间的“加法”。比如,宿迁全面推进机关大院绿地开放,让院内绿地与公共绿地有机融合,受到群众欢迎。
见缝插绿塑体系。结合片区打造、环境整治、社区微更新、低效产业用地提升等,挖掘片区文化特色,分类梳理用地,建设口袋公园,做到应绿尽绿,形成区域口袋公园品牌。比如,昆山自2020年起实施“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以微空间挖潜建园及更新提升,增强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功能,建成“昆小薇”项目184个;江阴实施“江小橙”口袋公园品牌工程,先后建成方言园、绣圃、福巷等口袋公园。
强化设计建设,营造扮靓城市的“活力口袋”
口袋公园是城市绿色空间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园绿地的有益补充。口袋公园如何设计,需要做好“三个统筹”,才能更好满足居民的需求,推动口袋公园建设从“增绿意”到“寻画意”的转变。
统筹空间塑造与群众需求的关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省政府“在线访谈”、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等渠道听取社会声音和群众诉求,注重征集周边居民意见并优化方案,推进园林、景观与建筑、街道的深度融合。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适老化和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建设等要求,建设满足群众需求、自然与人文相宜的口袋公园,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有机融合。
统筹品质提升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落实科学绿化要求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理念,保护场地原有地形地貌,推广应用乡土植物,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以近自然、低维护方式营造宜人景观环境和小微空间。比如,宿迁鸟悦园保留原有生态基底,增加必要园路和休憩空间,营造城市中季相斑斓、近自然生境和可休憩、可科普的绿色空间,探索建设“零碳公园”。
统筹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对于有历史文化遗存、文化积淀的特定场所和记忆空间,有机融入文化元素,建设兼具当代美学特质和时代人文精神的园林精品。加强载体建设,将口袋公园打造成为党建引领、文化传播、法制宣传、社区治理的新型载体。比如,南京火瓦巷口袋公园发挥“梧桐语”品牌效应,围绕红色文化主题进行设计、建造,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及开展社群活动的城市客厅。
加强养护管理,打造共治共享的“友好口袋”
口袋公园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让口袋公园真正点亮城市微空间,既需要城市治理者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也需要全社会共治共享。
引导公众参与。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口袋公园管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日常养护,让群众用得“舒心”。引导和发动公众、社会力量参与口袋公园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探索推行认养制、志愿服务等模式,共同做好口袋公园维护管理,营造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园林绿地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比如,扬州推行公园认养制等,聘用“市民园长”参与公园养护管理,负责搜集市民意见建议,推动完善公园管理。
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智慧园林”等技术应用,在口袋公园建设中植入交互性强的户外智能健身设施,如智慧步道、智慧健身车、健康监测小屋等设施,增强群众体验感、满足感,逐步提升口袋公园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创新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口袋公园规划建设及后期运营,结合口袋公园载体建设,因地制宜植入新业态,激活空间活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比如,昆山探索口袋公园可持续运营,通过改造现有公共空间,引入商业服务、办公、展览展示等业态,实现自我平衡、自给自足。
聚力品质提升,构筑功能多元的“特色口袋”
口袋公园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功能品质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口袋公园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口袋公园的体系性、交互性、人文性和持续性。
更加注重统筹融合,增强口袋公园的体系性。结合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滨水空间提升等,增强口袋公园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衔接和复合利用,在单个口袋公园建设基础上,体系化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整合、串联城市公共空间,打通城市脉络,形成区域特色品牌,激发城市活力。
更加注重多元复合,增强口袋公园的交互性。普及应用乡土适生植物,吸引鸣禽、昆虫、动物在口袋公园“安家落户”,发挥口袋公园科普教育的“自然课堂”功能,让人与自然充分交流。结合全民健身、“一老一小”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因地制宜植入功能相宜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人群游憩休闲、运动健身、社会交往等日常生活需要,提升社区、街区品质及活力。
更加注重文化融入,增强口袋公园的人文性。注重衔接周边城市肌理,提炼所在区域特定场所的文化要素,运用于口袋公园景观小品、装置设施等设计中,延续空间记忆,营造环境优美、兼具人文特色的绿色休闲空间。
更加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口袋公园的持续性。引导多方参与,探索成立“市民园长”“公园管家”“志愿护园队”等群众志愿组织,培育“游人服务游人、游人管理游人、游人带动游人”新模式,推动口袋公园共建共管共享。因地制宜设置文化驿站、城市客厅、花艺馆、轻食餐吧、互动体验馆等新兴产业载体,增强口袋公园自身造血能力,促进口袋公园运营维护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