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完整社区建设的苏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正峰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人民群众随着对社区生活质量诉求的与日俱增,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完整社区的要求和规范应运而生。完整社区建设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通过物质空间建设和社会空间重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社区建设好、服务好、管理好。苏州市通过构建全生活场景、全年龄服务、全要素推进、全过程参与的四全治理服务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实践。

全生活场景,塑造完整社区体验环境

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单元,社区与每个居民生活紧密相关。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有75%的时间在居住地社区度过,完整社区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

优化社区单元规模。社区规模过大,影响社区服务效能和群众获得感。为科学合理划分社区这一基层治理单元,20228月以来,苏州市出台《调整优化社区规模工作方案》,制定实施步骤,细化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居委会设立及调整标准和程序,明确到2023年年底,完成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城市社区拆分工作,并对常住人口5000户、1.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社区进行渐进式拆分优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拆分大型社区60个,增设社区63个。

夯实综合服务阵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承载地。苏州市结合城市更新、市域治理现代化等重点工作,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优化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布局。目前全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总面积达330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超过1500平方米,每百户居民享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超过80平方米。10个县级市(区)均建成一批集社区公共服务、养老托幼服务、文体教育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功能于一体,亲民便民、充满活力的社区会客厅

丰富便民服务业态。便民服务业态是完整社区建设的关键要素。苏州市结合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程,以社区为圆心,以十五分钟慢行范围为半径,合理配备购物、医疗、教育、娱乐、家政等便民服务载体,一站式满足居民家门口的幸福。目前,苏州市已认定首批便民生活圈共64个,服务社区居民约134.57万人,生活圈内居民综合满意度达97.21%,未来3年内将完成培育150个生活圈的目标,进一步畅通社区生活微循环。

全年龄服务,凸显完整社区功能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一老一幼等社区最常住重点人群,营造全龄友好的服务体系和功能。

一站式受理,全科社工更贴心。全科社工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办理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的具体执行者。近年来,苏州市全面取消一站式服务大厅按条线设置窗口的服务模式,变专人专岗全科全能,让居民真正找到一个人,办成多项事。目前,苏州市全科社工模式已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健全一居一站”“中心+社区”“一站多居”“一居多站等不同运行模式,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和便利度。

一碗汤距离,原居颐养更暖心。苏州市户籍老年人口195万,老龄化率超25%,老年居民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成为完整社区建设聚焦的主要群体。苏州市围绕原居颐养目标,依托街道(重点乡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载体,为老年居民提供床边、家边、周边全覆盖的养老服务,全市14个社区成功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一米高关爱,苏童成长更安心。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完整社区建设离不开“1米高的儿童视角。苏州市依托全国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出台《苏州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从制度、空间、服务、文化等方面予以规范标准。全市建成覆盖所有镇(街道)的儿童关爱之家”106个,实施幸福港湾实践项目,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在全市落地100个服务项目。

全要素推进,激活完整社区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就是要尽可能汇聚推动社区发展的多元要素,不断增强社区发展的动力。

提质增能,强化社工队伍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夯实完整社区人才要素的应有之义。2011年至今,苏州市先后3次出台社工队伍建设指导文件,统筹建立了以三岗十八级为主要内容的薪酬管理自然增长机制,立体构建了社区工作者选拔培养、履职尽责、使用评价、发展激励、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以智促治,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是配齐完整社区技术要素的重要支撑。苏州市落实数字苏州决策部署,塑造苏社智治智慧社区品牌,制定《苏州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建成市、区两级“1+10”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围绕市民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App,创新打造了惠姑苏”“知社区等一批城市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矩阵,拓展智慧康养应用场景。

基金助力,汇聚社区发展活水引入社区发展基金,是解决完整社区资金要素的关键环节。苏州市出台《关于推动发展社区慈善基金的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慈善基金精准对接项目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各乡镇(街道)设立社区慈善基金,促进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以慈善、自治、互助等方式解决。目前全市已有97个乡镇(街道)、881个村(社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6098万元慈善资金下沉基层。

全过程参与,营造完整社区共治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的要求。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就是要以协商共治的方式,保证各类主体民主参与,联结重构熟人社会体系。

畅通渠道,丰富协商民主实践。协商民主是社区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有效通道。苏州市以《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为蓝本,推动村(居)民议事会、恳谈会、协商共治小组等议事组织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议事清单、议事规则、成果运用等协商机制。

深化协同,搭建五社联动平台。创新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协同机制,让社会力量成为完整社区建设的重要外援。经过十余年探索,基本形成以项目化为载体、社会化为特质、专业化为支撑的五社联动工作体系,全市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其中民政部门占比超过50%2021年以来,全市所有镇(街道)均建立社工站,成为撬动五社联动的新枢纽,累计投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超亿元。

突出实效,微自治解决大难题。微自治是基层协商治理的新路径,能解决好居民身边的很多难题。苏州市开展以院落楼栋居民自治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微自治试点,运用项目化方式,在征集、实施、评价过程中强调居民的全链条参与。张家港市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以居民议事会为轴,快速有效解决居民身边的小、急、难事。吴中区长桥街道实施幸福微实事项目,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注重广泛深入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每年参与人数达总人口的30%左右。

(作者系苏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