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启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发展,滋养了先进的法治文明,培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深扎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践行民本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理念精髓。坚持民惟邦本,核心在于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这些要求与民本理念一脉相承。新征程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传承弘扬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注重道德教化实现法治德治相得益彰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吸取商朝覆灭的教训,确立了明德慎罚的治国方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国家应该根据天道实行德主刑辅主张。唐朝《唐律疏议》中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说法。历史启示我们,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法律,还需要以道德来教化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要把加强道德养成和培养法治精神融合起来,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先教后刑、调判结合,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与刑罚的强制震慑相结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坚持严以治吏发挥关键少数示范作用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吏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孟子提出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说不光要有良好的法律,还必须有良吏执法,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作用。中国古代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设立了上计”“四善二十七最”“磨勘制”“四格八法等考核方式和标准,既有德的要求,也有法的约束,体现了德法并重。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弘扬从严治吏传统,要更好发扬为政以德的价值导向,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