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文创: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8-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顾亮亮 陆华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不仅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行动指南。江苏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一直走在文化数字化探索的前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凸显。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非遗数字化文创,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时代环境相适应,是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     作者供图

整体布局,推动非遗数字化文创高质量发展。非遗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成长于地方发展。江苏拥有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3处世界文化遗产、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居全国前列,也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具备发展非遗数字化文创的基础。为此,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整体布局做好长远规划出台《江苏省数字非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列出技术体系、资源配置、载体建设、示范应用等重点任务,明确目标与措施,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非遗文化开发与服务数字化的整体构建与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梳理优势资源江苏是非遗大省,文创发展经验丰富。从2000年南京博物院研制出我国第一件数字文物——铜牛灯,到20223个项目入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再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上线,充分展现江苏文创发展的奋进姿态。要有效利用江苏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科技、创意等资源的衔接,系统开发特色非遗产品。分类施策提供解决方案非遗数字化文创具有文化、科技双重属性,需分层支撑、统筹推进。在内容层上,利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等系列工程,丰富数据要素供给,汇集数字资源;在技术层上,把5GAI、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非遗数字化文创中,融合物联网、3D建模、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在展现层上,不断创新打造南京沉浸式文博体验、苏州江南文化IP、徐州楚韵汉风等更多辨识度高、引导性强、影响力大的文创品牌。

协同推进,汇聚非遗数字化文创数据要素。数据要素是发展非遗数字化文创的动力源。要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和江苏特色文化数据库等数据汇聚中心,释放数据要素效能。实现数据确权数字化文创以内容需求、消费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使用为主线,充分利用安全计算等技术手段,明确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推动数据流转与应用,实现市场价值。保障数据标准展现非遗数字化文创价值需要数据标准的实现与支撑,要在非遗数字化数据积累阶段,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市场需求,规划好数据治理与管理,支撑和引导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数据质量、主数据、元数据、数据模型和数据安全等结构,建成标准化体系。促进数据流通协同推进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金陵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等数智云公有平台发挥桥接作用,完善数据流转链路,提升数据利用率和流通率,加大数字版权输出,满足非遗数字化文创的体验、创作、交流和消费需求。

多措并举,优化非遗数字化文创人才体系。推动非遗数字化文创长效发展,关键是人才。需要打破人才瓶颈,构建非遗数字化文创人才体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文化传承者和科技工作者在产业中的人才地位,形成以创新为核心,涵盖从保护传承、创意设计到营销推广的全面人才观,通过”“”“”“等方式选拔人才,实施紫金文化创意人才非遗数字化文创专项,推动专业人才共用共享。建设非遗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进非遗工坊、创意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创建省级数字技能教学名师工作室,开展数字技能人才、非遗高层次艺术人才、文化企业家等专题研修培训,建设数字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加强高校数字化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用好全省科教资源优势,协同文博单位、科研院所、文创企业等,推进高校学科交叉建设,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向非遗数字化文创人才倾斜。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赋能实体,发展非遗数字化文创产业链创新链。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大力推进江苏两中心三高地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加速渗透非遗数字化文创产业体系,赋能行业实体,加快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推动扬子江城市群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跨越发展,建设虹桥昆山相城文化创意设计走廊、上海南通跨江融合文化产业试验区、环太湖文化科技创新圈,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创新与科技良性循环持续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创新驱动非遗数字化文创高质量发展,积极组织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苏州文博会等会展平台,让非遗数字化文创适应和引领文化需求供给,提高产业中各环节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创新设计及数字传播的科技水平。推动文创产业集群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打造全国文化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开展具有江苏特色的实践案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利用国有文化企业优势领跑,推动不同层级、不同体量的企业融通发展,集成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创意设计中心。

普惠供给,推动非遗数字化文创可持续发展。新时期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实践的结合,创造性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意呈现多元文创产品充分利用江苏文化信息资源工程、游戏全产业链、影视动漫产业集群、数字会展平台等优势资源,打造全息秀”“数字人”“元宇宙等特色文创,细分产品布局,呈现沉浸式”“互动感”“场景化等多元主题产品,赓续非遗文脉。普惠非遗数字化文创供给深入推进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有效利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遗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平台载体及硬件设备,推广我省非遗文化资源及数字化文创,让非遗数字化文创产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丰富非遗数字化文创体验布局非遗+科技国家级文化重点实验室、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进新技术产业化推广应用,构建数字+应用场景,发展裸眼3D、全息影像、数字孪生、虚拟交互等新型体验技术,推动数字技术在非遗数字化文创各类场景中的应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系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常州大学党委常委、教授,江苏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