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力 放大人力资本红利

发布时间:2023-1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戚晶晶 周莉雅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江苏正处于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放大人力资本红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支撑。必须正确看待全省人口发展新形势,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发挥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人力资本红利,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江苏具备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放大人力资本红利的优势和条件,具体体现在:第一,人力资源储备正加快形成。全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升至65.0%以上,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超过1580万人,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指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8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475万人,研发人员超过108万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等主要人口健康指标与国民道德文化素养稳步提升。第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高。全省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带动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持续保持在1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超过23.9万元/人。然而,江苏仍存在限制人力资本红利充分释放的问题,如全省不同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教育技能和健康水平存在差距,劳动力供需匹配度有待提升,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存在堵点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放大人力资本红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考虑全省人力资源积累储备、开发利用等问题,围绕引才留才、教育培训、身心健康、劳动就业与流动发展等领域重点发力。

筑好吸引与留住人力资源的凤凰台一是拓展创新创业成才发展空间。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培育壮大高能级创新载体,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质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要素更大潜能,赋予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二是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可及。以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盖,提高居住证持有人的实际享有水平与办事便利程度。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三是营造包容友好的城市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关注不同人群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美丽的城市空间,优化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营造开放包容、活力创新的城市文化氛围和自由宽松环境。

打造知识技能人力资源储备的蓄水池一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通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二是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及普惠水平。推动职普融通实现突破,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推动高等教育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设置,超前谋划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有机融合。三是聚焦产业需求办好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明确职业教育重点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技术技能资源优势,促进职业院校的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新型学徒制培养。围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供需有效对接。

建成身心健康人力资源积累的加油站一是加强健康服务管理和宣传引导。推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能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构建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康养结合的特色健康服务体系。宣传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稳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全周期、全方位增加健康人力资本。二是促进心理精神健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出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可参与、可享受的美好生活中释放精神压力,获得文化熏陶和精神升华,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

用实人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助推器一是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与高质量就业动态均衡,形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良性互促的发展局面。二是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加强建设更加统一、公平、高效、规范有序的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深化劳动就业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劳动力市场壁垒。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三是稳定重点群体劳动参与率。完善就业权益保障制度,优化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慈善、基层治理、专业技术服务等机会,发挥老年人力资源正效应。对女性平等就业权落实到位的企业建立奖励制度,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适当分担其因招用女职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以期进行正向引导,提升企业招用女职工的积极性。

打通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大通道一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措施,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深化科研领域改革,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二是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创新技能劳动者评价方式,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技类人才评价通道。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与技能累积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构建职业技能等级与岗位晋升挂钩机制,打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三是引导区域人口有序流动。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施特大城市区域间转积分落户,为劳动力要素低成本、高效率配置创造更加便捷的流动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