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发布时间:2024-01-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琪瑶 王建华    

在长征宣传中,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向中国与世界介绍长征壮举的,他不仅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也是重要的决策者之一。毛泽东曾称赞,陈云是宣传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1934年长征出发前,中共中央大功率电台损坏,无法与共产国际总部取得联系,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假宣传,19355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陈云秘密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以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7月下旬,在宋庆龄、潘汉年等人协助下,陈云抵达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在此期间,陈云根据自己的长征亲历,构思完成了长征纪实文集《随军西行见闻录》(下文简称《见闻录》)。

真实再现长征领导集体的形象

《见闻录》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化名廉臣,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的口吻,叙述他随红军长征的见闻,书中客观记录、生动描写了红军领导人的战斗生活和真实形象,有力回击了反动媒体对红军领导人的虚假不实报道,红军的故事、长征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广大老百姓和世界人民了解、赞誉和传播。

书中这样写道: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到我,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书中还写了一件事。当时云贵地区的百姓十分贫困,初冬时节,队伍途经剑河县的一个村落,见一农妇带着孩子倒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近前问询得知,她家的粮食全都交了地租,自己只得乞讨为生。这时毛泽东至,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

《见闻录》对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也都做了客观介绍,称周恩来为国内政治上之要人,有勇敢、毅力之办事精神,黄埔学生对之仍有好感;称刘伯承、徐向前、陈毅等人均系国共合作北伐时之国民革命军军官出身,富有作战指挥的能力,率领赤军作战已多年,在国事及政治问题上,均对共党有坚决之信心。军医对参加长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林伯渠、教育部代部长徐特立这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深为钦佩:林、徐在行军中,都有一马,但半途因知伤兵缺乏驴马,竟转送给伤兵,而其本人则步行;林、徐两老之洁身自好、愈老愈壮之精神,诚非南京政府之要人可比拟也。书中还写道,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士兵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士兵,饭食一律平等;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士兵相同,故朱德有伙夫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

客观阐释长征伟大胜利的必然

在关于长征的重要论述中,陈云多次总结分析红军胜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军事指挥,在中国西部的远征之所以取得胜利,首先要归功于党的领导的正确和坚强。在陈云看来,经过国内战争和炮火的锻炼和洗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有能力领导像长征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并取得胜利。他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时说,建立了坚强的领导班子来取代过去的领导人,党对军队的领导加强了。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他特别强调,我们的党能够灵活和正确地领导国内战争,培养出了这样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如毛泽东、朱德——党的领袖和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将领。陈云的报告得到共产国际的理解和高度评价,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决定,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红军长征胜利还在于将士们的英勇善战和严明纪律。红军翻过皑皑雪山、穿越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历经九死一生的浴血鏖战,展现的是红军的昂扬斗志和顽强精神。长征途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红军一路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等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老百姓目睹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阀的截然不同,认定红军才是穷苦百姓自己的队伍。《见闻录》中记述了红军遵守纪律的两件小事:一是长征途经四川古蔺县境,漫山遍野的橘树结满黄灿灿的果实,但近万人的红军队伍走过,没有一个人去摘;二是有个战士饥渴难耐,挖了地里两个萝卜,把两个铜元绑在木棍上插在萝卜坑里,作为补偿。

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支持,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又一制胜法宝。红军每到一处都要没收当地军阀、地主劣绅的粮食和财产,并将钱粮分给劳苦大众。同时,党、团、工及群众组织选派优秀地方干部到红军经过的地方去做群众工作,讲解宣传红军队伍和奋斗目标。各族穷苦百姓踊跃参军,为红军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仅19345月到9月,红军就增加了3万人。

持续扩大长征的广泛社会影响

《见闻录》出版后,不仅使民众了解了红军英勇长征的壮举,还恢复了我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为党的正确路线赢得了重要的国际支持。一些进步报刊纷纷转载《见闻录》里的红色故事,许多国统区的青年读了《见闻录》,对红军十分向往,这本书成为他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强大动力。

《见闻录》出版后在国统区广泛流传,不断再版。1936年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后,很快被传回国内。19374月,被作为附录,收入上海丁丑编译社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该书收录的还有斯诺、韩蔚尔、史沫特莱等写的文章。同年11月,民生出版社刊印该书时在前言中指出:如今在市面上已经有二三种关于二万五千里行军的记录,可是我们觉得不够逼真,太零碎,本书是巴黎出版的一种比较写实的记载。我们认为在描写的态度与文字的通俗、连贯、有趣味方面,是极适合于大众阅读的。所以决定将它重印了。《见闻录》在国内还先后以《从江西到四川行军记》《从东南到西北》《长征两面写》等书名再版。抗战爆发后,陈云把这本书的版权移赠巴黎《救国时报》,作为对于该报的捐款。

新中国成立前,这篇著作四次再版,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我们党的政策主张,同时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很大的舆论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这本著作时常被编入各类长征回忆录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没有解密作者的真实身份。直到19851月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时,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第一次解密廉臣即陈云的笔名,并以作者陈云的名字公开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全文。6月,红旗出版社重印了该书的单行本。据长期在陈云身边担任警卫的赵天元回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要是不看前面的编者按,还真以为是一位医生写的呢!陈云也说过,当时老太太(陈云的夫人于若木)看了都以为这真是一名医生写的

《见闻录》从署名廉臣发表到公开作者陈云,时隔近50年,它不仅仅是一部长征故事,更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陈云对长征的宣传和论述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再现了长征这一亘古未有的英勇壮举,记录了长征这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我们学习重温陈云的长征记录和评述,以此纪念伟大的长征和弘扬长征精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