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高校数字思政建设成效

发布时间:2024-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邢纪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既要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善于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数字思政是数字化与思政教育融通、贯通、联通的必然结果,是技术与内容、方法与目标的深度融合。数字思政建设不仅是国家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行动,还是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创新,全方位、系统性重塑育人过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深刻认识数字思政的战略意义

数字思政是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延伸,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要素为动力、以应用环境为场域,对思政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构造。

需求驱动平视成为青年群体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平视一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自豪,他们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更加凸显。相比起课堂上的接受者,他们对网络中人人皆有话筒的参与者身份更感兴趣;相比起单一的说理,他们对网络上接地气的话题更容易产生共鸣;相比起追求真实与深刻性,他们对即时性的关注更加显著。因此,思政教育作为引领大学生价值导向、塑造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关键课程,必须牢牢抓住数字机遇,完成内容供给、教育方式等的数字化转型。

技术赋能激发思政教育创新活力数字时代最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字处处皆有、时时都在。得益于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生活场景的一切行为和教育互动的所有环节均可以被收集为海量数据,并通过空间的不断扩容与技术的迭代升级得以长期储存,让日常思政教育实现可视可感。同时,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价值被进一步挖掘,不仅能精准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偏好、思想动态与内在需求,关注个体差异,还能借助核心平台的训练算法开展动态评估,使凸显个体差异的画像成为可能,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准确把握数字思政建设的挑战

在数字时代,推动数字思政建设需要充分研判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可能衍生的风险并及时介入,将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与思政教育的战略相匹配,努力寻找交叉点、耦合点、增长点,更好地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往何处去这一深刻命题。

算法黑箱窄化认知数字思政得益于算法技术的赋能,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和信息的精准化推送。但算法客观上会控制着信息筛选,资源调配的权力也会让渡于算法。当前,一些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依托算法黑箱造成用户自我化和泛娱乐化。如果用户的信息处理素养不高,很容易陷入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素材难以快速抵达教育对象的视野。若对智能推荐算法不加以纠偏,对算法推荐信息全盘接受,会强化个体认知与思维的偏见,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产生数字壁垒

教育主体角色模糊在数字时代,传统思政教育的师者权威、场域规约、资源优势、受教主体的制约性均被弱化和模糊。一方面,数字搜索引擎、信息资源库的广泛应用,为大众获取信息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和平台;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网络终端设备造就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景观。这些变化意味着传统思政育人语境由权威到信任的机制被重构,任何受教育者都可能因为积累到足量的受众和信任而反客为主,从而诱发一些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高级黑、低级红、标题党,让思政教育面临权威消解与话语失落的现实困境。

虚拟反客为主数字思政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感操控,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让传统的思政教育叙事方式更加多元;数字孪生技术(DT)充分模拟教育对象的行为模式,通过对信息空间中教育对象交互动态等数据的虚拟投射,提前抓取和预测其所惑、所困、所堵,进而达成对个体的验证与引导。但数字技术始终是方法,立德树人是最终追求,数字思政不能等同虚拟思政,数字化场景不能取代现实世界,教育对象不能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否则会让虚拟反客为主、远离真实

科学谋划数字思政建设的路径

数字思政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以数字技术持续赋能思政教育变革,构建数字思政育人体系,重塑思政教育形态,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数据+技术协同驱动精准把握育人对象着眼于需求侧,全面掌握大学生时代特点和成长需求,由供给侧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育人套餐,以主流话语与优质信息的高位供给精准聚焦与回应学生诉求。从日常思政与管理服务的关键业务入手,以数字化的视角进行审视和思考。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生活社区联结起来,将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呼应起来,建立起包含宿舍门禁、就餐记录、课堂表现、图书借阅、活动轨迹等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打破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壁垒,为每位大学生建立个人画像档案,对大学生学业、科研、实践、生活、成长等方面进行全面记录、实时分析、精准预测。

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全景打造育人生态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把握、逻辑反思、经验推论,数字思政则更多依托数据分析、算法模型、虚实结合。这意味着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情境等要素均要发生系统性转变,迫切需要标准化建设统一的系统接口、业务流程以及数据标准。一方面,强化教育生态,加快建设网络思政课教学、校园网站思政板块、数字技术平台等应用场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数字化建设,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或精品课程、VR沉浸式体验等,提升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可信可亲。另一方面,强化服务生态,形成多样立体、交叉融合的校园传播体系,与大学生即时互动、平等交流,促进课外主阵地的可近可爱。

因势+造势双向联动有力提升育人实效一方面,根据育人对象不同的需求层次、思想境界、知识水平等开展思政教育,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并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问题,及时回应大学生的价值困惑与思想诉求;另一方面,增加议题设置,壮大主流声势,注重将体现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大国担当的优质资源合理数字化,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叙事化的风格,引导大学生提高对错误观点的辨别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主动思考,产生集体话语共鸣、情感共振。此外,变灌输式”“独白式教育为渗透式”“对话式教育,注重传播的便捷性、丰富性和易接纳性,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交流场景,重视讲好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在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的同时,激发其内在求知动力和情感认同。

(作者系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