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江苏服务业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4-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高 清    

当前,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球产业链更是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不仅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者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是新发展格局下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775服务业产业体系,塑造以数字化、融合化、品质化、绿色化、国际化为核心特质的江苏服务业新体系,这将力促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494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1%

科学认识服务业新体系的本质特征

服务业新体系主要包含了系统性、动态性、创新性和需求导向性等本质特征。

系统性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子系统,服务业新体系紧密嵌入产业链、价值链、数据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新的智能生产方式、产业链组织形式、信息流通形式和产业融合模式下,服务业新体系表现为显著的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服务业内部之间、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生产服务环节之间都构成了联系紧密、相互反馈的作用系统。

动态性积极与全球技术浪潮兴起、国际分工格局重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等经济社会变迁背景相适应或重新匹配,服务业新体系具备产业动态调整特征,乃至全面系统性革新。

创新性这是服务业新体系的核心要素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供给、服务范围、技术运用、业态模式、市场创造等方面的创新广度;另一方面体现在前沿科技颠覆性使用、服务组织方式系统性转换等经济增长动力根本性变革方面的创新深度。其动力特征是由依赖外生比较优势、要素投入驱动下的跟随型发展,转为立足内生动态比较优势、创新驱动下的引领型发展。

需求导向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供给满足消费者和不同厂商的异质性需求;另一方面强调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为磁力源,加快服务业高水平开放,进一步虹吸全球优质服务要素为我所用。

锚定重点产业  放大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产业赛道中确立面向未来的服务业引领位势,做强优势型服务业,做大成长型服务业,做优未来型服务业。

做强优势型服务业赋能制造强省建设江苏正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研发创新、供应链、人才、金融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支持。202212月,《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出台,要求必须紧密围绕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巩固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优势型服务业领先地位,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协作格局,全面提升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目前,全省共培育认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262家、集聚示范区242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47家,创建数量中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占比超过70%

做大成长型服务业引领新消费新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在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高品质生活新需求。加强制度供给、推动模式创新、补齐短板弱项,着力推进养老托育服务、教育培训、家庭服务、体育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成长型服务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丰富智慧化、国际化、高品质服务供给,积极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

做优未来型服务业跑出新赛道加速度瞄准产业发展变革的新赛道,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领域换道超车新机遇,聚焦对全省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前瞻性服务领域,培育壮大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全产业链工业设计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等先导型服务产业,超前在元宇宙、未来网络、量子科技、先进计算、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等领域布局一批未来型服务产业。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强省优势,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开拓未来型服务场景,发展以融合、绿色为导向的新型服务业业态模式,引培一批有分量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链主企业,培育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服务产业集群。

拓展新路径  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上有新作为

聚焦服务业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民生幸福、绿色转型,探索江苏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路径。

服务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重点实施一市一重点、一行业一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计划,加大元宇宙等领域应用场景和平台培育力度,加快建设供应链管理平台、农业互联网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实施服务业数字赋能行动,推动信息服务与科技、知识产权、金融、商贸、教育、医疗、文旅、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分类建设一批区域型、行业型和企业型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

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落实推进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大力实施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两业融合试点,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标杆企业、新型产业集群和融合示范载体,支持创建两业深度融合知名企业和区域品牌,鼓励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两业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培育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各类涉农组织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升农业全过程服务水平,培育专业化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实现服务业全产业融合、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

服务业民生幸福发展路径扩容提质吃、穿、用、住、行等传统消费,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打造全国性或区域性消费中心。科学谋划养老托育服务布局,动态更新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继续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培育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大力打造养老托育服务品牌标识。

服务业绿色化转型路径促进更新消费良性循环,建立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制定出台《江苏省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加快废旧家电回收行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先进典型培育项目等给予必要支持。大力推广环境综合治理托管、虚拟电厂、碳资产管理等新兴绿色低碳服务模式,让绿色服务更丰富更有效。

优化供给,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

优化政策供给以中小微企业为切入点,以特殊困难行业为关注点,积极打造支持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专属政策。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方面积极开展各类试点,在政策和制度上先行先试,对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建立沙盒监管。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多样化持续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在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价格、统计等政策,以及改革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和典型经验。

优化人才供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工作十大专项行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打造国家级服务人才平台,在职称评审、岗位设置、薪酬待遇、引才推荐等方面赋予省实验室更大引才用才自主权。实施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培育一批服务业领域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制定发布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逐步扩大跨境职业资格准入范围,建立江苏数字经济等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建立事业编制人才周转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强化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引培力度。

优化平台供给继续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培育工作,鼓励各地加快现有集聚区提档升级,积极谋划新型服务业载体,发挥好集聚区创新引领、集聚融合、改革示范作用。围绕现代物流、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服务类专业园区。聚焦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打破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业务、业态壁垒,共建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专业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展示交易等公共平台。

夯实支撑  释放制度红利、激发潜能动力

围绕强基”“燎原夯实企业主体支撑深入推进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大总部经济培育力度,完善支持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资源全球化、经营国际化、市场网络化的跨国总部企业。激发中小微服务企业创新活力,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科技类成长企业通过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上市挂牌融资,支持优质创新型中小服务业企业上市。

围绕品质功能提升夯实品牌化标准化支撑大力实施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相关标准,探索建立两业融合相关统计体系。加快新兴服务业态及服务业数字化的标准研制。支持服务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推动国内外著名商业品牌在江苏集聚。支持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和地方政府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探索建立区域品牌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推行适合市场需求的服务认证制度,重点打响苏锡常片区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南京都市圈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区域品牌。

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夯实开放合作支撑依托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联盟,强化与上海、浙江、安徽服务业发展的分工协作、错位互补,协同推动长三角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联动发展。支持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对标RCEP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并开展压力测试,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