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科普”印象

发布时间:2024-04-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葛璟璐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大门古朴自然,时光的烙印镌刻在斑驳的墙面上,时代的厚重感下是整洁干净的环境。作为日本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877年命名并成立的教育博物馆,自1949年改名为国立科学博物馆至今,历经多次部室改革、职能创新,而今主要承担了研究、收集、保护标本和材料、组织展览和开展教育活动三大职能。整个展览馆的实际面积不过1万余平方米。但从藏品角度来说,确实数量惊人,是日本国内唯一一所涵括自然科学史和科学技术史的综合展览型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大门,抬眼望去,赫然醒目的是博物馆的导示图和配套设施提醒。从导览图上看,动线友好,展厅展陈脉络清晰,展馆路线设计合理,场景内容设计充实饱满,内涵丰富。可以说,这是一个适合全年龄段参观体验的科学馆。票价友好,普通门票每张630日元(约30元人民币),夜间天体观察门票每张320日元(约15元人民币),与日本昂贵的交通、餐饮相比,观展成本性价比很高。设施友好,使用移动设备扫码浏览解说或是租用语音向导操作便捷,观景台、餐厅、休息厅、问询寄存、障碍便利设施等一应俱全。除了主馆以外,还有自然教育园、筑波实验植物园等附属设施。

扫描参观手册上的咨询二维码,馆中的信息皆可查询。其藏品数量,据2022年底的统计,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及理工学多部门累计标本和材料数量超过500万,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接近7%,特别是地理学和古生物学标本增加率达到16.7%,其扎实的科研工作可见一斑。

主馆由新旧两个大楼错落构成。通常从大门步入,首先来到的便是售票处所在的老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布局好似飞机形状,机头朝向大门,南北展开的双翼皆是展品,饱满的客舱和宽敞的机尾也都被充分利用。老楼又名日本馆,展示了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一起成长、生生不息的生物进化以及日本人种的形成过程。本馆侧重于本土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进化。身处在一楼的中庭,仿佛可以听到古老的日本大地在诉说着她的历史,那些已经曾经繁盛或至今尚存的生物,都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日本列岛的独特魅力。穿过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中央大厅,白墙圆顶和五彩斑斓的彩色玻璃,都让参观者身心放松。

在日本馆一层南翼,有一处观察自然的技术和知识展区,让人印象深刻,名曰天地时微。天,即天文天球仪,介绍了日本历法的变迁,江户时代的天球仪、地球仪和望远镜的使用和发展。日本以幕府为代表的地方知识分子认为知晓天体的运行并了解历法,是重要的科学素养,有条件的家庭都会让孩子积极学习天文学,常用天球仪、地球仪作为教材。地,即地震仪,这个板块充分展示了地面震动的测试办法、地震仪的改良和不断进化的地震仪。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震级达到五级以上的地震时有发生。巧合的是,就在参观科学博物馆的那天早上,笔者在东京的酒店里亲身感受了一次地震,当时正好坐在酒店二楼的地板上,手机发出异常报警,屏幕闪烁并反复提示呼叫地震啦、地震啦,几秒钟后,地板发生明显晃动,尽管自认为是对地震科普很了解的人,在那一刻,应急避险响应也差强人意。随后不到30秒,酒店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用中、日、英、韩四国语言播放地震情况,提醒大家酒店建筑采用抗震加固设计,请勿担心。因此当我见到众多地震仪的瞬间,真切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时,即钟表,这里讲述了有趣的不定时法和日本钟表的发展。原来在江户时代,采用了不定时法计时,一个小时的时长会因为季节不同而改变,把一天分为白天和晚上,每段时间六等分,也是十二个小时,但是以自然节奏为中心,随着昼夜长短的变化而变化,每小时也随着季节延长或是缩短。微,即显微镜,从好奇心到科学之眼,向微小的世界发起挑战,见微知著。二层的南翼展示了从大陆迁徙到日本列岛的生物群,逐渐适应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完成了其独特分化的情况。而二层的北翼,日本人与大自然展区,有一处震撼展陈,满眼看到的都是人类头骨模型,介绍了日本本土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头骨形态,解释了由于自然生态差异造成的人类定居差异,并对各人种的特点与先进性进行分析。三层南北两翼介绍了日本列岛的自然风貌和形成过程,原本对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瘠国家的刻板印象在这里被重新定义了,地理板块的矿产陈列相当让人震撼。

穿过老楼一楼的机尾连接处,便是新楼了。新楼又名地球馆,长方形结构设计,共六层,其中地下三层、地面三层,展示了地球上各类生物相互依赖的生存状况、伴随着地球环境演变过程中的消亡、进化的生命历程及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走入地球馆探寻地球生命史,寻找人类智慧,空气中充斥着尊重生命的气息。展厅的一层从宇宙史、生命史及人类史的宏大故事展开,一眼即138亿年,让人在震撼中感受到一种敬畏和谦卑。密密麻麻排列的展示标本仿佛要打破天花板,带领参观者去联结它们拥有鲜活生命的时代。展览反反复复都在强调关系,生物们之间的关系、生物与地球的关系、生物与宇宙的关系,这告诉我们,生命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存在和演变都是息息相关的。一层往下,直至地下三层,皆是讲述地球环境的变动和生物的进化,无论是通过对无言的证人恐龙化石的充分研究,对恐龙起源、大型化、多样化、灭绝等重要事件进行追述猜测,还是突出了在激烈变化的地球环境中,哺乳类生命迅速发展,进而人类诞生进化,亦是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的多种生命充满智慧的生存技能,都不禁让人感慨生命诞生和灭亡的不可思议。而二层以上的展区大都在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对探索地球奥秘的作用,参观者可以通过大量的参与展示活动直观地感受光学、磁力学的物理现象,同时设置了青少年参与的罗盘乐园游戏,能培养思维能力与共情情感。仔细数数,大大小小123个知识点,逻辑清晰、分类合理。

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科普场馆承载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针对不同人群,例如教师、天文爱好者、青少年学生、高校专业研究学者都开设了特色课程与活动项目。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采用了独立行政法人运营机制,这种机制就相当于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由董事会决策,财政拨款之外收支自筹,人员不纳入公务编制。数据显示,该馆2023年预计全年收入合计约人民币1.69亿元,其中门票类收入接近20%,其他运营费用和拨款约80%。同时,该馆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线开展系列科普活动,用技术变革突破时空限制,探索信息技术全新范式。

从新馆走回老馆的出口,我还收获一枚彩蛋。在出口处的礼品商店里,基于出版人的职业习惯,我浏览了博物馆商店的书架,赫然摆放着《机器猫》《名侦探柯南》等一众知名IP漫画,翻阅之下发现竟然是联名科普宣传,构建各类科普知识学习场景,以青少年熟知的漫画人物进行内容设计,且按基础学科分类,专业系统、内容详实,不失为青少年科普的好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