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激发高质量发展蓬勃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记者 张 宁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要求,省委书记信长星近期深入高校、园区、企业等走访调研,强调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培育新动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省上下正以坚定的创新决心、昂扬的奋进姿态,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循出发、向而行,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创新为本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信长星在327日召开的高校院所座谈会上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根本,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在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调研时,信长星多次提到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希望高校更好地担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任务,成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江苏是科教大省,拥有168所高校,其中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位居全国第一。近十年来,江苏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占全省50%以上,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基础研究、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供给库,江苏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01”的基础研究和110”的产业应用,着力把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杜灵杰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凝聚态物质中的全新准粒子——引力子模,在量子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东南大学面向信息通信领域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在6G无线传输核心候选技术以及关键核心器件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并走在世界前列。在南京理工大学的先进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致力于高端装备轻质耐热合金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够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江苏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支撑。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专业培养体系,及时培养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以及其他适应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激发和提升青年人才的突破性原创能力,培养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江苏正深化科技、教育、人才等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力争更多原创性突破。设立规模达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还将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依托高校高水平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3个研究中心,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培育01”的原创力策源力。

更高效转化科教资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队深化战略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布局在江苏、发展在江苏、成果转化在江苏。全力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建国家区域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

更有效聚合创新人才。大力培育储备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省基础科学中心,探索实践应用基础研究特区,种下更多产业创新的种子。高水平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选聘一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营造好引才育才聚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产业为基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信长星到无锡、苏州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并调研时强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重大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也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

聚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江苏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支撑高质量发展。

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苏州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6年,将苏州打造成为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无锡引入卫星通信、航空装备、航天材料、空间信息以及配套零部件等众多相关企业,产业生态圈初具规模。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是首批国家级试验区,集聚了多家无人机知名企业,建设了低空智联网平台、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开发了多个应用场景。目前,江苏已初步形成从航空新材料、关键部件到发动机、航电系统等环节较为完整的空天产业配套体系,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南京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培育壮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建有各类创新平台约200家,涵盖药物筛选、动物实验、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等新药创制关键环节,南京江北新区、江宁高新区、南京经开区3个重点园区均进入国家生物医药园区排行榜前30强。常州设立2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专项基金,全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创新策源地。位于金坛的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聚焦合成生物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致力于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在生物制造、生物与信息技术融合、工程生物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转化。

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培育未来产业,对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至关重要。江苏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等前沿性未来产业。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南京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六大未来产业新赛道,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2023年全市未来产业业务收入增长28%。无锡以制造业的未来化跃升、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选取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新赛道,系统构建“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江苏提出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布局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

各地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要义,围绕建大建强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因地制宜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南通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聚力发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末,该市六大产业集群规上企业数达3636家,六大产业集群资产总计达9057.9亿元。

数字赋能 做强转型发展关键增量

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信长星在苏州市吴中区、工业园区调研时强调,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广泛渗透,正在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强化数字赋能,拓展应用场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催生新动能。

被苏州市赋予数字经济核心承载区定位的吴中太湖新城,近年来抢抓数字经济发展赛道,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促进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按照布产业、聚人气、出形象的要求,紧盯工业互联网、在线新经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谋篇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增长。

昆山积极促进工业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深度协作,面向消费端推出更多数字化产品,面向生产端制造更多集成化智能装备,创新生成更多数字内容、应用场景、软件产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数字赋能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迭代焕新,推动所有规上工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实现量质双提升。

近年来,江苏出台《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政策文件,系统性布局数字经济。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5%左右,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信长星在南京钢铁集团调研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必须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南钢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协同发展钢铁主业和新型业态,实现了爬坡过坎、焕新升级,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充分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大有可为。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铸造大国重器挺起钢铁脊梁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苏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巩固扩大传统产业优势,努力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2年以来,江苏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平台支撑和场景应用。截至2023年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为4.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累计实施改造项目约5万个;累计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8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2家、5G工厂97家,苏州入选首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进一步提升企业改转实效,江苏今年将再推动1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改造任务,累计带动规上工业企业约30%完成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力争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全覆盖、上云全覆盖、主要生产设备数字化全覆盖。同时,加快网联赋能体系建设,提升网联的网络化、平台化、规模化赋能作用,以有力有效的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数实融合强省建设。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