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留量”增强营商环境“体验感”

发布时间:2024-04-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汪 毅 宋伟轩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文旅市场流量为代表的城市流量成为全民热点话题。江苏多个城市进入各类网红城市榜单,南京与苏州更是长期占据全国网红城市十强。城市流量在激发城市活力、带动消费、拉动城市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流量城市有潜能将对自身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转化为人口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技术流等多种城市流量资源大规模汇集,从而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新的领先优势。

在此背景下,流量城市、网红城市成为诸多城市追求的目标,甚至有的城市将文旅景点、城市更新、风貌提升、景观设计等工程项目的论证和实施都跟话题热度、网红打卡、网络流量等挂钩。但流量城市如何实现更多的城市留量?如何能够持续更长时间长红不衰?这需要各城市以更广泛的视角、更系统的思维,更长远的谋划不断增强营商环境的体验感,把流量变成留量,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具体而言,要从更多关注外地游客转向关注包括外地游客、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在内的全人群,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善意的城市;要从更多关注网红打卡地的塑造转向关注包括老城空间、新城空间、乡村空间的全域城乡空间,建设全域均好、有温度魅力的城市;要从更多关注旅游消费体验,转向关注旅游度假、投资创业、就业安居等多类型的全程体验,建设全程美好、令人向往留恋的城市;要从更多关注物质空间打造转向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提升,建设全民向好、积极向上的城市。

全龄友好,建设更具包容善意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不仅要关注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提升,更要关注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宜居度。要研究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多层次性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的落实,进一步推动全体居民代际团结、群体认同,建立代际信任与群体信任。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让老年人过上有活力、有尊严、更幸福的银发生活。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推进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才参与创新创业、知识传播、技能传授、科研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凝聚更多银发人才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全普惠安全的公共托育服务体系。城市更新与建设更多采用一米高度视角,营造让儿童跑起来、随时能玩、多样好玩、边玩边学、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以短期落脚的青年驿站、便利可靠的长租公寓、高品质的保障性住房为重点,构建多样化、阶梯式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青年不同阶段的住房需求。聚焦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青年等群体,完善健全青年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青年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供应高颜值、体验佳的文化休闲、体育运动等公共空间,丰富青年社交场景,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朋友圈。

全域均好,建设更有温度与魅力的城市。以既有的网红空间为基础,推动其品质提升与场景创新,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与乡村建设行动,在城市和乡村挖掘与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体验丰富的特色空间,同时强调以历史路径、山水路径、生态路径等特色线路串联特色节点空间,最终形成覆盖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空间体系。实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老城区既是一个城市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场所,也是城市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但是同时面临着空间老旧化、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一方面,老城更新要探索文旅商融合新模式,构建具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打造城区即景区。另一方面,要延续老城主体功能,以配套完善和品质提升为主,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多元探索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公共空间等场所,鼓励为包括居民、游客、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员等在内的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群提供除基本服务外的临时休息、安全救助等设施和服务。打造有魅力的乡村组团依托既有美丽乡村以及山水景观资源基础,发挥村庄联动协同效应,注重休闲旅游、运动康养、研学度假、红色文化、艺术创意等新功能的孵化培育,打造主题化、品牌化的魅力乡村组团。持续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治理的基本单元。要落实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完整社区建设等相关要求,持续完善居民15分钟慢行范围内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休闲及就业创业等服务功能,提升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服务便利性,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各种需求。

全程美好,建设更令人向往留恋的城市。共情”“同感”“换位为出发点,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治理能力,创造更美好的服务体验。城市初体验更加美好通过关注不同初次到访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用主动优质的服务、透明便捷的流程、高效互动的回应等暖民心举措,建立关怀温情的城市第一印象。居民日常生活体验更加美好优质的服务不仅要面向城市新的人口增量与流量,更要关注既有居民的生活体验,不能让城市成为居民熟悉的陌生人。聚焦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老城区着力改善住区环境、丰富生活方式、营建生活场景、提升生活品位;新城新区改善交通出行、补齐设施短板、提高生活便利、提升社区活力,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投资创业就业体验更加美好营造更加便捷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通过定制化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发挥互联网+监管系统作用,对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深化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全民向好,建设更积极向上的城市。自信自强、创新创造、开放包容、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居民较高的现代文明程度是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工规范、学生守则,形成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设先进典型事迹作品库,建好用好线上线下宣传阵地,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生动鲜活的巡演巡讲巡展和现场交流活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原点,向街区、商区、景区、服务窗口等实践点延伸,打造文明实践圈,探索行业领域新时代文明实践,策划实施主题性、普惠性、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鼓励更广泛的公众参与。顺应新传播规律,鼓励居民以大众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共建共享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

(作者分别系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