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4-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李 翌 李 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完善生产关系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起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打通优质生产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而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基础要件之一,就是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出营商环境优化的升级版,连续五年被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在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方面,苏州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构筑“1+10+N”助企服务网络,打造企业动态感知系统,加快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融资对接、产业链畅通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升级苏商通数字化平台,梳理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并力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免申即享改革。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苏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探索涉企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的举措,持续推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为企业提供容错空间,让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实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苏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打造国际开放创新平台,积极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人才流入,进一步提升苏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苏州在营商环境优化中仍存在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强、企业深度服务不够、工作质效不足等薄弱环节,需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以最优工作成效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打造综合最优的法规政策环境法治始终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应营造稳定、透明、规范的法规政策环境,以有效的制度供给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资源与空间。加快推进多层次、广覆盖的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监管方式的实施运用。着力推动信用监管制度的完善,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重点监管为补充,进一步减少线下检查次数和部门数量,做到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抓好以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为导向的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工作,抓好以各类市场主体需求为重点的动态信息采集工作,听取各类市场主体意见,进一步健全企业家参与重大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的决策互动机制,落实和拓展民营企业家月度沙龙制度、信息直报制度等,了解企业真正想得到什么样的扶持、破解什么样的难题、推动什么样的改革,做到问计于企、问需于企、问政于企。同时深入板块和条线进行情况问题梳理与经验做法总结,并将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补充到政策规定体系中,增强体系的时效性、针对性,在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打造高效智慧的政务服务环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度优化审批流程和环节,提高审批效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纵向到底的审批服务和横向到边的帮办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全覆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优化政务云、打造一体化政务感知网等,不断完善数字政府一网通用支撑能力,提升政务服务能级,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更好地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向外拓展延伸数字政府功能,加快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和完善。

打造纾困解难的市场经营环境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境,开展有重点的攻克与破解工作,帮助企业拓宽发展路径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积极回应企业诉求,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招投标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地方重大项目及补短板领域项目,确保各类市场主体都可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进一步构建起前期招商部门亲商扶持、中期行政审批部门高效审批、后期企业发展深度服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对不同产业、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分类施策,确保各项惠企惠民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环境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针对当前市场主体需求,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动力强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活力。对刚起步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通过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服务支持体系,搭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转化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鼓励和支持其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打造一批创新驱动标杆。此外,持续推动现有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产业的基础再造工程,加快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领域的薄弱环节,打通企业发展堵点”“痛点。加速推动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布局和应用,以促进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

打造统筹联动的整体工作环境强化市域范围内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统筹联动,着重统筹好与营商环境相关的政策规定、政务服务、产业创新、投资促进及信息数据等工作。紧密关注重大改革事项、市场主体反映的重大问题,以优化服务为目标,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打破部门障碍和条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统筹联动、协同推进,持续提升区域内整体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市域营商环境标准化统筹的同时,聚焦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营商环境同城化目标,积极消除地区间市场壁垒,破除影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高质量的机制建设和配套政策,营造规范、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可信赖的营商环境。

(作者分别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