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区、全服务”促进社区减负增效

发布时间:2020-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莫君晶 房宁娟 高 瑛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社会治理最敏感的神经末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界不断扩张,这些“细胞”迅速膨胀。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明显滞后。如何加快基层社区治理模式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释放基层活力,成为了各地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常州不断致力于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位于天宁区的青龙街道,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从昔日的城乡结合区域华丽变身,成为辖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拥有5.5万户籍人口的魅力新城,群众对社区治理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和差异化。街道从自身实际出发,率先在横塘社区试点大社区、全服务社区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社区减负增效的新路径。

政居分离,释放社区活力

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中,政务居务混合,“万能”社区什么都做、什么都包,功能繁杂。“大社区、全服务”试点改变传统社区的服务模式,致力于将政务和居务适度分离。一是事权分割。充分考虑横塘社区所辖范围距离街道办事处较远的实际困难,设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分站作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政务(根据市级统一要求挂牌),采取“综合岗、一门式”服务模式,将民政、计生、劳动保障、住房保障、残联等7项街道级业务下沉至中心,同步进行前台受理与后台处理,行政事务集中解决;在理顺社区职能关系、剥离多重政务职能后,设立居务中心,将走街串巷服务百姓的事情交给居务中心的“小巷总理”来办,为居民提供各种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二是场地分设。将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在位于大社区中心位置的金新御园小区,居民出门即可办事,居务中心设置在香溢紫郡小区的办公用房内,场地空间全面提升。三是人员分工。成立政务组专门负责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其余社工配置至居务中心,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深入网格,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政务和居务的分离,让大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更加合理、服务资源更加集中、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既让社区的行政事务得以更加顺畅和高效地开展,又“减去”了社区的行政事务负担,“增加”了居民服务效能。

居务分层,聚焦百姓需求

社区居务琐碎繁杂、相互间交叉重复,如果不了解群众的需求,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横塘社区以居务中心为载体,着力聚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回归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本质。建立社区需求导向机制,采用“菜单化”服务方式,通过居民提案、社区梳理、居民议事会评议等流程,由居民自己来投票决定“民生微实事”,群众自主“点菜”把居民反映强烈、产生较大影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摆上议程,精准“下单”、有所侧重、分类施策,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社区服务。目前,已有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10余项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从“听命令做动作”向“听民意做服务”转变,你点我供、分层分类,大大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路径和领域,提高了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社区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社工“组团”,引领多元主体

在政居分离的基础上,横塘社区把18位社工划分为党群、宣传、活动、社治、政务等5个专项工作组,将职能相近、内容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专项工作组统一负责。社工由单打独斗式的点对点对接转为握指成拳式的组团作战,各专项工作组之间各司其职、相互联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整合了社工力量,提升了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着眼于培育和发展社区更多治理主体,划分10个基础网格、2个专属网格,将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政务、居务、文化、卫生、养老、警务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制定1370项网格工作事项清单,由社工担任网格长,选聘全职妈妈、自由职业者、党员、机关退休人员等有能力、有热情的居民担任网格员,对社区网格开展“全服务”。通过居民的自管自治、协商共治,让社区层面的各个主体都成为社区治理的管理者、实施者、参与者,大大增加了社区治理的活力和效率。

同频共振,整合各方资源

横塘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依托社区合并的规模效应,打破各小区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现状,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整合社区内各党建工作资源,组建党建联盟、物业联盟、社创联盟,以整体运作的形式,共抓治理难点、共议重大事项、共享信息资源,做到同频共振、联合发力。成立街道级社区创新中心,通过购买服务、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既能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又能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将原有四个小区的配套用房进行统一规划调整,通过集中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居务中心、全要素服务中心等多元中心,全面涵盖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功能。通过解决社区场地碎片化问题,一改过去社区办公用房紧张的困境,避免了小型社区服务范围小、功能不全、重复建设的缺陷。

“大社区、全服务”模式的试点,是基层社区以新的理念和方式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的又一创新举措,与现行的社区治理模式相比,主要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政居分离是核心与基础,分离带来了社区治理权、责、利的重新划分,理顺了社区管理、政务服务、居民自治等多重职能关系,让社工更加聚焦主业,社区工作走上了专业化、精细化的道路;第二,大社区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的资源配置有力支撑了社区服务的供给,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带来了社区各类主体多元融合、相互联动的高效运行模式;第三,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合理的服务清单和准入机制既避免“大包大揽”,又避免“乱甩包袱”,强有力和专业化的“第三方团队”注入了新的资源和动能,让社区工作能够轻装上阵。“大社区、全服务”模式为社区减负增效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但要真正把社区减负增效工作落到实处殊为不易,需要在社区这一最生动、最丰富的平台上,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减负增效新模式。

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社区作为基层的中心枢纽承接各项事务,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通过社区与居民相连接。因此,社区减负增效不单单是社区的问题,更是需要上下合力破解。从认识上,应当摒弃“万能”居委会的思维定式,应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区分各类治理主体的功能边界,解决“社区做什么”的问题,把社区治理职责制度化法治化。

要改变各级部门以“条线到底”形式把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的状况,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站式”受理,将因为条线划分导致碎片化的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归并整合。要科学制定社区工作清单,属于委托社区协助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属于必须由职能部门依法办理的工作,社区不应承担。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建立以服务百姓为导向、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标准的社区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纠正过度留痕、督查频繁等问题,简化程序性要求,不看台账看实绩,不重形式重实效,使社区干部始终服务好群众需求。

要充分发挥好社工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中的中坚力量,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工薪酬保障制度,建立完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增强外界和自我对社区工作岗位的认同感。加快扶持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孵化有创新性、有潜力的专业化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和激励专业化社会组织全面介入社区服务,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消化社区减下来的负担,实现“减负”与“增效”共同推进。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