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经济“六稳”工作

发布时间:2020-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薛 勇 张为付 戴 翔等    

 

确保全省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薛 勇

 

2019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这为我们做好新一年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兜牢底线,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具体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实现一个目标——全面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的硬要求,对稳定社会预期、稳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压实责任是关键。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和正向激励,最大化汇聚各方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统筹使用,探索建立就业风险储备金,把钱用到刀刃上。要强化形势监测,多维度开展用工监测,加强大数据比对分析,健全多方参与的研判机制,探索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

把准两个着力点——稳岗位、扩岗位。岗位稳,就业才能稳;岗位增,就业才能增。一方面,突出“降返补”稳岗位。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用足用好支持企业吸纳就业的各项补贴政策,特别是积极落实好国务院新出台的企业吸纳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补贴政策。通过综合施策彰显政府稳岗决心,着力稳定企业发展预期,提振企业用工信心。另一方面,紧扣“新业态”扩岗位。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创业载体建设,研究制定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拓展公益性岗位,将公益性岗位打造成应对失业风险的粘合剂、缓冲器,兜牢就业保障底线。

突出三大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稳住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大局。一是以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力实施百日攻坚行动,密集推出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努力化解毕业季大学生失业率急升风险。二是以实施春风行动为抓手,应对农民工就业压力。合并实施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将活动时间拉长为一个季度,活动内容拓展为走访调查、招聘服务、项目推介等六方面。三是以实施就业援助专项行动为抓手,帮扶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及时提供“一对一”帮扶,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公岗安置、权益维护等措施,确保困难人员生活有保障、就业有出路。

夯实四项支撑——就业政策、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兜底保障。一是发挥好政策稳就业促就业的推动作用。加速构建更加成熟的就业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宣传,推行马上办、网上办、最多跑一次,最大程度便捷劳动者和企业享受政策。二是发挥好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匹配的润滑作用。落实常住地失业登记,开放线上失业登记入口,拓宽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建立就业岗位信息归集机制,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招聘活动,确保月月有招聘、时时有服务,提高匹配效率。三是发挥好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增效作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探索岗位需求预测,将登记失业人员、企业停产停工和规模裁员等信息及时推送培训机构,用培训稳就业、促就业。四是发挥好失业保险等生活救助政策的兜底作用。强化失业保险功能,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好临时生活补助、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功能,帮助困难失业人员解决生活难题。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失业保险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稳”字当头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张为付

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我国宏观经济基调要坚持字当头,统筹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综观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实际,稳金融需要着力做好稳金融服务、稳金融秩序、稳金融体系、稳金融开放四项工作。

稳金融服务,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稳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共生共荣。首先,要有效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畅通“宽货币”向实体经济“宽信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其次,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多措并举优化金融供给,拓宽市场主体直接融资渠道,为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全覆盖的综合金融服务。再次,要灵活运用差异化货币政策,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引导银行“敢贷、愿贷、能贷”,将资金精准滴灌到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成本,建立健全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

稳金融秩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稳金融的前提在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在总体平稳的情况下发挥稳增长的作用。首先,稳妥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有效遏制金融机构资产多层嵌套、高速扩张和规模虚增等问题。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稳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分类处置重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其次,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发展,整治非法集资等市场乱象,集中力量查处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再次,要补齐金融监管制度短板,规范金融业务创新,完善非银行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监管框架,将金融机构业务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

稳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对金融需求的深刻变革,需要金融领域的不断改革来匹配。稳金融的重要路径在于深化改革,通过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结构,不断丰富金融供给。首先,加强融资端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加大创业板、新三板、债券市场、私募股权市场等领域改革力度,通过改革增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三大功能。其次,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经济发展实际和目标愿景的适应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切实发挥逆周期调控作用。再次,深化金融体系结构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内控体系,重点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创新资本工具等多渠道补充资本。深化城商行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引导银行机构回归服务地方、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三农”本源。

稳金融开放,助力全球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快。以开放促改革,稳金融必然要求金融业坚持高质量的对外开放。首先,要深入落实国家推动金融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外资金融机构布局国内市场提供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其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与外汇储备稳定。再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制定,密切监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切实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陈学科

 

“稳外贸”重在高质量发展

戴 翔

 

2019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19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江苏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大省,开放发展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作为开放发展重要内容的对外贸易,在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对稳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稳外贸,不仅是保持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行动,更是为全国探路和做出表率的使命所在。

如何才能实现“稳外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具体就是“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等。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2019年初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发出动员令: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20191213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体现的正是江苏对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和具体行动。也正是以此为遵循,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江苏外贸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背景下,2019年前三季度江苏外贸进出口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南京海关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1—9月,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210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微增0.0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约14%。在外贸发展总体平稳的背后,其实走出的正是一条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比如,从贸易方式上看,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主导作用更加凸显,进出口增长达到了5.2%,占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51.7%;从市场结构角度看,除了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从而对美进出口出现一定下降外,与欧盟、东盟、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稳步提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合计进出口7820亿元,增长高达9.1%,占江苏省外贸总值的24.4%。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稳外贸的最好阐释。

在充分肯定江苏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稳外贸”方面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真正的高水平开放还相距较远。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加大了江苏外贸下滑的压力。对此,江苏需在“稳外贸”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从外部市场角度看,就是要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优势的同时,依托“一带一路”等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发展;从内部区域角度看,就是要在促进苏南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苏中和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实现内部区域的多元化发展;从动力机制上看,就是要在继续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等新型外贸竞争优势的培育;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不仅要利用好现有中低端产品已经开拓的市场优势,同时还要促进更多的外贸企业向中高端产品领域迈进,实现出口产品在技术、品质等方面的价值链升级;从产业结构上看,就是要在继续巩固制造业开放优势的同时,拓展和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实现开放领域的多元化;等等。总之,唯有通过空间、结构、动力等多维度和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外贸下滑压力,实现江苏外贸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学科

 

着力提升吸引外资水平

王 维 陈思萌

 

2019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外资是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挑战,应主动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着力优化区域内部协作机制和营商环境,提升吸引利用外资水平。

打造智慧招商平台,降低外资进入信息成本。拓展区域招商渠道是做好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除已有各类投资促进活动和展会平台,还应利用大数据、数据云、区块链等技术,推进商务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和深度开发,建立匹配数据开放时代特色的智慧招商平台。以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为主线,通过集成招商信息发布、产业优势分析和重点企业案例介绍等,以即视化的方式全面生动推介江苏营商环境和投资政策,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资本选择江苏、投资江苏提供透明、公平、便捷、稳定的预期和资讯,有效降低外资进入江苏的信息成本。

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方式,降低外资进入制度成本。当前吸收利用外资已由依靠优惠条件逐步转变为依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必须做好外商投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外资投资相关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提高政务效率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江苏外资紧密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应集聚科技力量,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和服务专业链,切实解决知识产权确权、用权、维权的痛点难题,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从而解决外资运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

培育品牌化产业集群,降低外资进入协作成本。江苏产业基础较好,已具备吸引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并利用外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要积极培育品牌化产业集群,坚持产业规模领先、企业实力强、产业成长性好、产业关联性大的品牌化产业集群标准,提高特色产业集群的国际知名度,发挥品牌化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中的综合优势,降低外资进入的协作成本。

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放开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202011日正式施行的《外商投资法》和配套法规确立了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将简化外商在清单外领域投资的审批流程。这是对我国外资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体现了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落实好相关政策,既要切实管好清单内领域,又要遵循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新设行政许可。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本省相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建立与外资企业的广泛联系,依法开展股权并购融资;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监管部门的对接,为外资进入相关行业的审批提供服务,切实为实现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提供有力支撑。

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增强外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创新是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进入江苏的外资如果通过创新活动获得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必然会在江苏持续投资。应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深度研究,在把握全球经济、产业和前沿技术动态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加强与美国、以色列、德国、日本等创新高地的合作,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促进投资项目、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国际资本等创新资源要素落户江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高度融合,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此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含有外资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园区、外国专家与国内科研院所在新品研发、发展方向、企业孵化等方面的协作机制,探索产权共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利益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院世经所)

责任编辑:陈学科

 

 

更好发挥投资“稳定器”作用

王树华 宋颖弘

投资历来是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保持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投资是关键性因素。特别是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攻关期,更需要投资发挥“稳定器”作用。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稳增长贡献重大,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不仅有利于保持江苏经济稳定增长势头,而且也将助力补短板、惠民生。要从实际出发,对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有效投资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当前,以城市为载体的枢纽经济竞争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着力加快建设苏北、苏中高铁和沿江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积极打造南京禄口机场国际枢纽、苏南硕放机场区域枢纽和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强化省际高速公路衔接互通,完善“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和“一区三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围绕短板领域进行精准投资。要立足于补城乡投资结构不均衡的短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田水利、环境整治、饮用水工程以及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要立足于补苏北苏中与苏南发展差距的短板,重点围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进一步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

充分释放民间投资增长潜力

民间投资是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阵地、稳投资的重要支撑。巩固和提升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需要紧盯重点领域,抓好政策落实,破除隐性障碍,以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一是积极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加快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在生态环保、油气管网、节能减排、节水供水、交通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定期公布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清单,以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二是切实为民营企业解忧纾困。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省内金融机构更多地根据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财务、诚信和管理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作用,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同时,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和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

“增量优化”引领“存量调整”

稳投资是在推动投资额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投资质量的稳步提升。要充分发挥增量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高质量的增量投资来带动存量固定资产的提升,推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是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立足江苏制造业雄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大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立足江苏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需要,加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投资规模。面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加大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的投资力度;要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打造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产品品牌。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学科

 

 

“稳预期”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李 芸 战

 

“六稳”是在“稳中有变”的形势下保持“稳中求进”的根本要求。“稳预期”在“六稳”中处于基础性和导向性的地位。做好“稳预期”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把握“稳预期”的动态内涵,强化质量导向型预期

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在不确定的未来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收益,借助过去和现在的一切信息,对所关注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的尽可能接近事实的预测或判断。“稳预期”是指引导广大民众对国民经济的中长期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形成相对平稳的乐观的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预测和判断。通常增长速度和数量规模等指标的变化很容易被观察到,历史数据和预测信息也相对容易获取,人们对其的预期容易出现明显的波动,而质量效益指标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们对其的预期也相对稳定。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判断也应从数量层面的速度变化转向全面的效益改善,特别是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打破速度幻象,以质量效益导向型的预期替代数量增速导向型的预期,平抑预期的波动幅度,减少预期大起大落的现象。

把握“稳预期”的客观基础,切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绩效

预期不是盲目的武断猜想,而是一种基于客观实践的合理权衡和理性判断,只有不断改善的客观绩效,才能使人们对未来发展前景保持稳定的向好的预期。因为当期的发展绩效实际上既是下一轮预期的基础,又是对上一轮预期的验证,良好的发展绩效将有助于强化正向预期、修正负向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说,“稳预期”的关键就在于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绩效。

我省未来高质量发展应着力的领域:一是民生就业。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切实解决在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难题;同时,着力提升就业的层次和质量,为广大民众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强化其对美好生活的乐观预期和坚定信心。二是创新创业。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产业经济繁荣发展与百姓安居乐业相得益彰的良性格局,使广大民众对创新创业形成稳定乐观的预期。三是外资外贸。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提升本土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稳妥应对各种贸易争端,保持外资外贸的相对平稳增长。

把握“稳预期”的作用机理,积极探索有效的预期管理策略

一是优化政策导向,确保预期的正确方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让民众可以通过宏观政策导向准确把握未来关键经济变量的总体走势,形成以政策导向为基准的预期方向。适当保持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性,吸引市场主体和外部专家参与政策制定,使宏观政策充分呼应民众的利益诉求,适当满足民众的预期。

二是完善规则体系,确保预期的稳定可控。完善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明确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准则,增强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可预测性,使不同经济主体对关键经济变量的未来走势形成趋同性的预期。以就业领域为例,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清晰合理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更有利于人们对未来就业形成相对乐观稳定的预期。

三是改善信息传递,减少预期的噪音干扰。全面提升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尽量减少预期偏差。政府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搭建不同主体交流和共享信息的权威平台;媒体要强化责任担当,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减少误导、炒作性的报道;公众要增强信息鉴别能力,自觉抵制谣言传播。

(作者单位:《江海学刊》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