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跟随时代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维维度、场域空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工作实效性,牢牢守好主阵地。
创新机制,牢牢掌握思政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把舵导向。
坚持战略思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新形势下更要守正创新。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矛盾,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更加理直气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中心排兵布阵,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最强有力的传递。
坚持系统架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实”。针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发挥“精准滴灌”作用。一是调查研究要实。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有“灵魂”的工作。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虚化”、“弱化”、“僵化”等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沉下心做调研,了解师生所思所想,增强工作针对性。二是运行机制要实。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日常运行机制、考评奖惩机制、评价督察机制、综合保障机制,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运行生态系统,增强工作科学性。三是具体工作要实。思想政治工作要“接地气”,必须把“虚”功做实、做强。
坚持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术”。一是倡导战“术”。讲究战略战术是掌握主流思想价值观念传播阵地主动权的重要环节,需要培养一支善于传播中国“声音”、善于阐释最新理论、善于使用现代话语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行家里手”队伍。二是讲究艺“术”。思政工作者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要在实践中升华,在担当中历练。三是拥有技“术”。互联网这一“双刃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驾驭掌控能力,实现精准施策。
创新载体,多维平台探索有效思政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载体建立联系,传递政治观点、思想认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掌握载体就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
在做“亮”有形载体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呈现多元化状态,用好、用活载体是当务之急。一是丰富载体。当下实体载体、虚拟载体,传统载体、信息化载体交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实时研究开发各类载体功能,服务师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二是精准“发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以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内容精准“发声”。三是灵活管理。促进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相融合、信息科技与思政媒体产品相融合是趋势和方向。及时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做“新”活动载体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责就是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活动是重要介质。一是活动主题要新。主旋律活动重点是抓“主”,增强教育内容“融合性”,拓宽教育思想“立体性”。创新性地将丰富的教育内容,依托各类新型载体平台去展现。二是活动形式要新。搭建多维载体平台,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自愿融入活动中,助力其成长成才。三是活动互动要新。主、客体的接受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关注主客体心理体验,让师生感受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朝气和活力。
在做“优”精神载体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高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高校质量内涵的综合反映。教风是核心。师德要求严格的学校,必然会培养出品德高尚、学术精湛、自尊自律的教师队伍,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学校有序发展。学风是关键。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保障学风形成,良好的学风会促使学生拥有清晰的人生规划、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质量、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校风是窗口。好的校风形成需要历史沉淀、经验总结和管理实践,是学校的风向标和形象窗口,潜移默化影响师生成长。
创新课程,打造“接地气”的思政“金课”
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统一”明确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高校要在打造思政“金课”上下功夫。
探索话语体系转化。青年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用新时代语言解读思政课是学生的期盼。一是讲政治要有“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励精图治70年奋斗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源泉,宏大的历史积淀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成为思政课教学最丰厚的素材,思政教师要大胆探索为学生所接受的叙事方式。二是讲理论要有“温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入新境界,需要思政教师树立突破陈规的自觉意识,将课程讲出贴近学生思想的“亲和力”。三是讲实践要有“故事”。站在历史的维度、运用国际的视野,审视身边事、身边人和身边的故事,用时代的生动性所在,用学生爱听的形式,展示好本地区的鲜活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的主渠道,也是创新思政课的主要场域。抓好课堂内容改革。新时代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双主体共同协力,形成协同效应。把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结合起来,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抓好课堂形式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功能,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发挥学校融媒体的作用,提增教育鲜活度。抓好课堂空间拓展。克服原来单项“灌输”模式,思政小课堂结合社会大课堂,将火热的现实社会发展、生活感悟导入课堂,围绕学生关注点、兴趣点和体验感,彰显教育时效性。
步入社会实践教育。以未来职场为场景,打通校内外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要与校内基地相结合。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利用校史馆、校内实训中心、素质教育基地、思政文化长廊等校内资源进行教学,增加课程归属感,提升人文意识和科学精神。思政课要与校企合作单位相结合。在通过产教融合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挖掘企业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丰富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政课要与校地合作相结合。高校所在的地方蕴育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多种资源,是学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必将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