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民至上的思想之源

发布时间:2020-07-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 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这些行动和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与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句震撼性的论断,揭示了中国抗疫的行动密钥。而进一步究其所以然,探究人民至上的历史渊源、理论本源、制度根源和力量泉源,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民至上的历史渊源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行动铁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在自己的第一个纲领中鲜明提出党的根本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将自身从思想组织到政纲愿景都定位到劳动大众。一大代表在闭会时高呼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正是初心使命的直抒胸臆。自此,无论经历何种艰难险阻、遭遇怎样高峰低谷,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阐明,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此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被写进了党章,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守则,以及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义务。这条政治守则和政治义务,界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

20121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当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2013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毛泽东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的比喻,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2017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再次强调人民至上。

回顾历史,归结起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概括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初心,从历史深处延展至新时代,在这场世纪性抗疫斗争中得到检验与彰显。

人民至上的理论本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正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源,内嵌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共识与行动自觉。

2018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乃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持续探索。在这一艰辛探索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现今仍然在持续推进、未来还要长期奋斗的,就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之初心和使命,就是秉承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不间断奋斗,就是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这里,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必然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且,越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越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追求,进一步诠释了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论的新时代意蕴。

人民至上的制度根源

人民至上不是流于表面的口号与说教,而是根本的价值追求与本质特征。人民至上的制度根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扎根在强大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人民至上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经年坚守的话语表达,更是日甚一日的鲜活实践。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五条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系统概括体现人民至上的制度构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第二个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同时还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十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第三条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关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及其坚持和完善目标任务的系统概括。事实上,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三个方面的坚持和完善,在不同角度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制度依托。

这样的制度体系,造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而眼前的中国抗疫就是一次集中注解。在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等,听取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指导组汇报,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对加强疫情防控、开展国际合作等进行全面部署。他在北京就社区防控、防疫科研攻关等进行考察,亲临武汉一线视察指导,赴浙江、陕西、山西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考察调研。而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抗击疫情。在最艰难的时候,武汉的收治床位在几个星期内从5000多张增加到23000多张;火神山、雷神山两大专用医院平地而起;便捷高效的方舱医院和隔离收治场所数日内遍布三镇;一省包一市18万平方公里的湖北大地,一夜之间出现浙江荆门”“广东荆州”“江苏黄石”“山东黄冈等,绘成一幅极其壮观且特殊的地理版图。

人民至上的力量泉源

人民至上能够透过理念链接现实,透过先进组织的本质特性链接伟大社会革命,归根到底在于人民本身。人民至上的力量泉源,就是浩浩荡荡的人民群众。

人民是历史的存在。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的构成既是延续的,也是在变化的。从工人、到工农,到各革命阶级,从劳动者到更广大进步阶级阶层,中国共产党总体上在不断扩展丰富人民的内涵,壮大人民的阵营。在我们党一大的初始时刻,将工人或工农劳动者视作人民的基本构成,而第二年的二大,即提出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此后多年,党一直在探索革命的动力或主体之结构构成。七大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结构差异的人民,在推动事业不断向前。

人民也是现实的存在。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更新了人民的群体结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样的主体构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启新征程、取得新成就的动力主体和力量泉源。

如果要寻找能够诠释人民至上力量泉源的鲜活案例,这几个月的中国抗疫实践就恰如其分。无论是在繁杂重复的日常生活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无论是默默无闻的居家群众还是高光闪亮的逆行者英雄,都在诠释人民的力量。中国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是人民。过去的几个月,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抗疫大旗下,有殚精竭虑、运筹帷幄者,有无畏逆行、前线忘我者,有夙兴夜寐、服务大众者,浩荡汇聚,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