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才与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2020-10-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肖世杰    

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产业发展要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同时指出,当前在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最大驻苏央企的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在紧密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坚决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在企业全环节的融入嵌入,发挥党建统领、政治引领的优势,充分调动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整合人才资源、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效破解创新成果松散、产业孵化分散、人才培育零散等问题,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人才培育系统化的丰硕成果,积极推动能源变革发展,推进服务提质转型,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贡献。

加强凝聚引领,在新江苏建设中彰显国家队担当

凝聚人心党建优势与专家特点相融合,确立政治引领、政治吸纳专家工作新理念。充分把握专家人才尊重需求高、成就动机强、自我驱动力足的特点,从提升和满足专家人才四感一度(安全感、公平感、归属感、认同感和业绩贡献度)着眼,注重双向沟通,坚持上下联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全员直接结对联系专家制度,着力加强专家人才管理的互动性、自主性和弹性,畅通专家与组织直接互动的桥梁。

开展具有特色的专家国情研修,加强政治引领。构建分众式教育培训体系,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每年实施专家人才政治理论培训3000余人次;创新浸入式教育,依托红色实景教育培训基地服务专家学习,坚定专家的理想信念;引入齐式培训,邀请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为专家作爱国奉献和前沿技术讲座,组织专家人才赴开山岛学习时代楷模王继才和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王仕花夫妇三十年如一日守岛的感人事迹。引导专家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视为爱国忠诚。积极影响、吸纳非党员专家入党,包括国务院津贴获得者、80IEC专家陈昊等一批优秀专家人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将专家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切实转化为投身国家战略、助力江苏发展的优势,在江苏省内落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重要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项目,包括世界首个500千伏电网智能导航仪UPFC工程、首条特高压穿越长江综合管廊、世界最大虚拟电厂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苏州同里未来能源自由交换示范区、国内最大规模电网侧储能项目等。

畅通成果转化,向新江苏建设输送科技生力军

通过一系列首创性举措,整合大数据技术和平台运作理念,管理好科技成果资源,推高成果孵化价值,最大限度推动各类成果快速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近两年通过专利转让、作价投资、推广应用等方式累计孵化专利成果53项,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12.8亿元。

开发专家成果大数据平台,建立公司专家标准专利、群创发明、论文专著等成果库,系统梳理万余项专利成果,以平台为载体对成果进行初选评估、分类整合。同步打造跨单位协同、跨专业整合、跨领域应用的成果集群,形成规模优势。

专家评分、专利撰写质量、市场经济能力、技术先进性、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五个维度制定了电力行业首个专利成果评价标准体系,邀请权威专家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分级,量化评价10大类75小类共计10242条专利成果,遴选出519件高价值成果产业化重点项目。

首创抢单竞争供需撮合机制,构建了小微成果在线撮合”“抢单竞争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育孵化机制。在线上平台开设成果孵化供需服务大厅,统筹公司内外部产业单位资源,搭建专家与产业、生产单位三方合作平台,提高研发项目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水平,提升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成功率。积极推进结对加速转化”“创拍开放转化等工作模式。每年确立实施创新项目300余项,解决实际问题2000余个,形成了创新成果研发、专利产品拍卖、产品量产销售、利润共享分成、营收助力创新的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创新成果交流转让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创新工作从创意到成果、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变。

激发内在动能,为新江苏建设打造人才专家库

通过营造全方位环境,激发专家人才创新创业内生动力,推动专家队伍量质齐升,为江苏打造了一支精锐的科技专家库。近年来,累计培养各类专家3316人,其中国家级专家20人、省部级以上专家人才672人,国网专业领军人才105人、国网专家人才426人。

全方位创新营造专家培育环境。构建全职业生涯培养体系,将专家人才培养分为磨砺成才、锻造领军、成就卓越三个阶段,制定职业生涯第一个十年培养机制。拓展专家职业发展通道,构建职务、专家、职员三条互联互通的职业发展序列,注重在优秀专家人才中储备、培养、选拔专业干部。鼓励专家借助互联网+手段,打破地域、专业、工作周期等限制,自由组建柔性团队,开展跨区域、跨专业的团队创新协作。面向公司外部创建企业专家联合会,吸纳产业链上下游的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优秀人才,开展合作交流,推进协调、开放、共享的人才生态系统构建。

多层次系统完善专家综合激励。充分尊重各层级专家的需求层次,匹配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愉、授人以誉、授人以遇的多层次综合激励机制。秉持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建立专家人才的薪酬福利激励特区,提供倾斜性激励政策,设立专家履职奖和团队创新基金,出台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方案,享受荣誉类疗养待遇标准。垒筑专家人才荣誉和发展激励高地,积极创造和提供专家人才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机会,树立专家榜样标杆,优先推荐专家参加各级劳动模范、好人的评优评先,建立专家名人堂,极大增强专家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创新人才理念,营造人才管理新格局

在党中央人才工作精神指引下,提高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体系化水平。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家培育系统化目标,构建理论、方法、动力、支撑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通过引领服务、成果孵化、人才培育等系列机制保障落地,营造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人才共育、和谐共生的人才管理新格局。

务实创新人才管理新理念。坚持单向联系与双向互动相结合,在领导人员主动关心支持专家的基础上,搭建专家与领导人员直接互动的桥梁。坚持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改变指标牵引、刚性考核的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向价值牵引、注重激励的支持服务模式转变,引导专家人才更多开展自我管理。坚持有界组织与无界组织相结合,促进发挥专家人才协同效益,鼓励专家之间组建柔性团队,全面盘活专家人力资本。

不断探索人才管理新机制。着眼全管理层级,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党委管总、组织部牵头、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级机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着眼全业务范畴,建立政治引领、创新转化、培育激励等工作机制,与各项业务工作全面结合。着眼全时间尺度,把握高端人才成长发展和高水平创新成果培育孵化规律,构建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优秀成果储备制度,提升把握新机遇、应对新风险的能力。

(作者系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