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20-12-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郭倩倩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局的重大举措。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要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把一个更加美丽、生态宜居的新江苏带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生态包含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耦合,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宜居则体现人的愉悦居住的内在诉求,以创设美好的人居环境为依托。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和关键指向,需要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同联动和良性循环。

系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乡村人居环境的优美度是衡量生态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良好是生态宜居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有序性。以分类施策、整体推进为原则,以乡村地域分布规律为指导,以生态功能定位为依据,以乡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抓手,分区、分片推进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科学治理。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恢复乡村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总体格局优化、综合功能提升。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乡村各种生活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与农村人居环境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其后期管理与运维水平,直接影响乡村的宜居程度。应着力完善农村生活类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更具可持续性,并集中改善乡村住房条件。如昆山市聚焦乡村环境治理主攻方向,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重点做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工作,坚持以旅游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以景区标准配置公共设施,探索出红黑榜”“进步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因地制宜选择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单纯指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也要求农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形成良性循环。需要科学把握生态宜居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生态文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变革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在维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前提下,积极推动融合发展,使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融合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突破传统产业、区域空间和要素功能的边界,积极开发依托当地生态衍生或延伸的相关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譬如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类型,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使优质生态产品体现重要的内在价值,使绿水青山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更好地促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已成为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地处长三角核心区的常州溧阳,借助省级旅游风景道溧阳1号公路的网红效应,将旅游资源与丰富的物产资源进行融合,创设崭新的区域公共品牌——1号优选。溧阳1号公路连接了全市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串联起溧阳全域旅游的一颗颗珍珠。而1号优选作为融合农业、旅游、文化、交通等元素的常州首个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以优美的地理环境为基石、以道法自然为理念、以独特的本土风情和农作方式为切入点的品牌化旅游产业样式,有力拓展了乡村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了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还应注重地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根据地区禀赋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不能无视乡村发展的现状与特色,盲目跟风选择不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模式,造成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尊重地区差异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原本的独特的山水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等,科学评判当地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探索不同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积极弘扬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为了使乡村更加宜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还需要积极培养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倡导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离不开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需要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文化底蕴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生态理念,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些观念都强调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广大乡村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流传下来的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其生态环保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培育生态道德,让绿色环保理念成为乡村主流价值,在乡村发展的血液中注入绿色基因。同时,开展多样化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村民缺乏生态环保知识以及不了解政策法规的状况,加大对污染危害、环境健康、绿色生活等方面科学知识的宣讲,提高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度;加大对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规章制度的宣讲,让村民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环境科普实践活动,增加村民的参与度。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村民树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绿色生活方式需要人们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真正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推动者。通过制定绿色村规民约、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村民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把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真正转化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行动。只有村民积极参与并共同行动起来,摒弃不环保的生活习惯,才能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好形成,从而维护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可喜的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江苏许多乡村已经蔚然成风。南京市高淳区结合地方特色在桠溪镇建成全国首个国际慢城,并积极挖掘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小马灯等非遗项目。通过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全方位传承传统生态文化,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提升了村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使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生态环境的自觉维护者,环境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以实现乡村的生态宜居为重要支撑,系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不断形成科学绿色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江苏正持续推动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文与生态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建设,积极通过示范引领,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江苏样板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